6-25 君子博学于文章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论语集注》
夫,音扶。○約,要也。畔,背也。君子學欲其博,故於文無不考;守欲其要,故其動必以禮。如此,則可以不背於道矣。○程子曰:「博學於文而不約之以禮,必至於汗漫。博學矣,又能守禮而由於規矩,則亦可以不畔道矣。」
《论语或问》
“博学于文”,考究时自是头项多。到得行时,却只是一句,所以为约。若博学而不约之以礼,安知不畔于道?徒知要约而不博学,则所谓约者,未知是与不是,亦或不能不畔于道也。
“博文约礼”,圣门之要法。博文所以验诸事,约礼所以体诸身。如此用工,则博者可以择中而居之不偏;约者可以应物而动皆有则。如此,则内外交相助,而博不至于泛滥无归,约不至于流遁失中矣。
博学,亦非谓欲求异闻杂学方谓之博。
博学是致知,约礼则非徒知而已,乃是践履之实。
明道曰:“‘博学于文’,而不‘约之以礼’,必至于汗漫。”范氏亦曰:“‘博学于文’而不‘约之以礼’,犹农夫之无疆埸也,其不入于异端邪说者鲜矣。”杨氏亦曰:“‘博学于文’而‘不知所以裁之’,则或畔矣。”此三说,皆推不约礼之失。谢氏曰:“不由博而径欲趋约者,恐不免于邪遁也。”此则不博文之失。二者皆不可无,偏举则不可。
始乎由是以入德,斯可以不畔;终乎由是以成德,欲罢而不能。
《论语新解》
博学于文:文,诗书礼乐,一切典章制度,著作义理,皆属文。博学始能会通,然后知其真义。
约之以礼:礼,犹体。躬行实践,凡修身、齐家、从政、求学一切实务皆是。约,要义。博学之,当约使归己,归于实践,见之行事。
弗畔:畔同叛,背义。君子能博约并进,礼文兼修,自可不背于道。
就学言之谓之文,自践履言之谓之礼,其实则一。惟学欲博而践履则贵约,亦非先博文,再约礼,二者齐头并进,正相成,非相矫。此乃孔门教学定法,颜渊喟然叹曰章可证。
先生说:“君子在一切的人文上博学,又能归纳到一己当前的实践上,该可于大道没有背离了!”
《论语注疏》
郑曰:“弗畔,不违道。”
[疏]“子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乎!”
○正义曰:畔,违也。此章言君子若博学於先王之遗文,复用礼以自捡约,则不违道也。
钱穆先生说:“博学之,当约使归己,归于实践,见之行事。”《或问》里也说:“博学是致知,约礼则非徒知而已,乃是践履之实。”若夫子所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如果只是博学,而不能有归于己,外用于事,即便学的再多也是徒劳。如此,也可以认为是没有学到心里,只是“为人”之学罢了。
颜回:“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好学“克己复礼”“好学”“闻一以知十”“其心三月不违仁”
与本章相印证的是颜回,他曾感叹:“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在众弟子中,夫子独独称赞颜回“好学”,能够“闻一以知十”,在他“问仁”时,夫子答之“克己复礼为仁”。颜回是真的做到了“博学并且守礼”,所以才能“其心三月不违仁”。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
这里的“反说约也”是否就是“约之以礼”?
《或问》中有一段说:“论语中‘博约’字,是‘践履’两字对说。孟子中‘博约’字,皆主见而言。且如学须要博,既博学,又详说之,所以如此者,将以反说约也。是如此后,自然却说得约。谓如博学详说,方有贯通处,下句当看‘将以’字。若‘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与‘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圣人之言本无甚轻重,但人所造自有浅深。若只是‘博学于文’,能‘约之以礼’,则可以弗畔于道,虽是浅底;及至颜子做到‘欲罢不能’工夫,亦只是这个‘博文约礼’。如梓匠轮舆但能斫削者,只是这斧斤规矩;及至削鐻之神,斫轮之妙者,亦只是此斧斤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