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第一步

昨夜应师姐之邀,将与大一三个参加读书报告的小师妹交流读书心得。希望我跟她们谈谈择书与读书的一些想法。夜深入睡于床上左思右考,得其大概。中午上完课后,匆匆就食,连忙回到宿舍记之。至傍晚但完成「择书」与「方法」两部分,第三部分「意义」篇则在今夜交流后继续之。
一、择书
万事开头难,读书也是如此!读书就像结婚一样,最重要的就是选择一个正确合适的对象。
曾国藩在《圣哲画像记》中说:「书籍之浩浩,著述者之众若江海然,非一人之腹所能尽饮也,要在慎择焉而已。」曾国藩讲究「择书」说,以「本根」之书为主,」,「文周孔孟,班马左庄,葛陆范马,周程朱张,韩柳欧曾,李杜苏黄,许郑杜马,顾秦姚王」,「后嗣有志读书,取足于此,不必广心博骛,而斯文之传,莫大乎是矣」。
毛泽东在1915年9月6日致萧子升的信中说:「昔人有言,欲通一经,早通群经。今欲通国学,亦早通其常识耳。首贵择书,其书必能孕群籍而抱万有,干振则枝披,将麾则卒舞。」由此可见「择书」之重要。关于如何选择一本好书,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三方面下手。
第一,选出版社。以我自己为例,因为鄙人立志要当一名「国学大师」,所以基本上古代的经典书目都是我的阅读范围。如果大家需要阅读古典书籍的话,最好看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其次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和人民出版社也不错。其他一些出版社也有那种大家校注的,我们可以注意一下,比如钱穆先生的《庄子纂笺》由九州出版社出版,虽然出版社不甚出名,但是先生治庄前后几十余年,遍观百家,博采众长,边写边改,终成一家之言。像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大都是精选中国学术文化的「最要之书」。举凡哲学、历史、文学、宗教、科学、艺术等各类基本典籍,只要是公认的国学经典,皆在此列。并且所选图书均代表当代最新学术水平的「最善之本」,即经过精校精注的最有品质的整理本。其中既有传统旧注本的点校整理本,如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也有获得学界定评的新校新注本,如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总之,不以新旧为别,惟以善本是求。
第二,选著作人。我这里强调的是原著的整理者或译注者,而不是古书的原作者。像古代的典籍,由于历史和我们自己水平的原因,我们现在大多看的都是后代人的注释本,像什么正义、注、疏、章句等。当然等我们达到了一定水平,就可以读原著,进而分析之、辨正之。在选译注者的时候,一般都选那种学界公认的权威人物。比如我在读了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后,接着便读了他的《孟子译注》,接着又买了他的《春秋左传注》,如此「以人看书」,链条式读下去。
第三,选内容。清代画家郑板桥论读书:当则粗皆精,不当则精皆粗。读书要求精求当。「求精」是指读精品书,经典书;「求当」则指所读之书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其次,内容方面我们也要尽量做到博观,不仅要读专业书,还要读非专业书;不仅要读经典书,还要读大众通俗书。因为每一本书都是作者的人生,我们很可能在那些「不重要」的书中,找到一个启发性的观点。
如果大家读的书是白话文,我认为不用太关注出版社与作者。白话文著作只需要做到内容经典,像每个作家的代表作就可以。对于出版社的要求,只要不是盗版的就可以,因为我们从小学习白话文,对于白话文著作应该有辨析的能力。
此外,我们在读外国名著的时候,最好选取学界公认的权威人士翻译的书,如杨绛的《堂吉诃德》,傅雷的《人间喜剧》,傅东华的《飘》。如果你的外语好,最好直接读原著,因为什么东西都是原汁原味最好。我一直认为翻译就是「再创造」,它已经本国化,但是本国化的翻译才是好的翻译,如果直译,很可能语句不通,语义不明。特别对于诗歌一类,最好不要读翻译的作品,朱光潜在《诗论》中说:不管是翻译中国诗歌,还是翻译外国诗歌,都是不能翻译的。像英文诗翻译成汉语还好,但是汉语诗是基本不能翻译成功的。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其中「依依」与「霏霏」是带有感情的,是不能翻译出来的。
以上就是关于「择书」的部分,选好了书,就该开卷读书了。
去阅读别人的灵魂,把文字的温度嵌进灵与肉,将寂寞的辰光换成享受的时刻。书读多了,容颜自会改变!千里马有它的驯养之道,读书亦然!
二、方法
(一)观其大略,不求甚解,撷取精华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三人(石韬、徐庶、孟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读书不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实质。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说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他读书注意抓住重点,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不死抠个别字句。
(二)提要钩玄
韩愈在《进学解》中提出:「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对记事性质的历史书籍,阅读时提纲挈领地将书中的主要内容抽出;对理论方面的书籍,阅读时则要注意抓住它的精髓。
(三)举一反三,八面受敌
苏轼在《又答王庠书》中提出「书之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尽取,但得其所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此虽似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他认为人的精力有限,每次读书应该在一个问题上集中精力,其他问题也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研究,从而各个击破。像我们在高三复习的时候就是采取的这种方法,比如数学讲圆锥曲线的时候,分为圆、椭圆、双曲线与抛物线四个专题,我们把这四个专题的知识点和题型都记下并做了个遍,当我们再做这方面的题时,大都是换汤不换药,迎刃而解。
(四)计字日诵,集腋成裘
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记载欧阳修「今取孝经论孟六经,以字记之……若日诵三百字,不过四年半可毕」,这里欧阳修给我们强调了三点:坚持不懈,积少成多,有计划。
(五)「三余」法
汉代著名学者董遇的「三余」是指「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强调我们读书要善于抓住空闲时间。
(六)行万里路
《亭林先生轶事》记载顾炎武:「出门,则以一骡两马,捆书自随。过边塞亭障,呼老兵谐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证,必无所疑而后已。」这里主要强调我们要重视生活实践,用实践来检验书本上的内容,不要过分相信书上的「只言片语」,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是也。
三、意义
我们在讨论读书的意义之前,首先应该想到的是,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这在不同的人、同一个人的不同阶段答案是不同的。
官家子弟,可能是为了学而优则仕,继承本家的传统;
富家子弟,可能是为了掌握更多的管理学知识,继续从商;
贫家子弟,大部分可能为的就是有朝一日,学有所成,出人头地。
这里就牵扯到两种「读书」:其一指上学以及由此获得的学历;其二特指看书这一行为。
我们这里主要讲的是第二种。其实第一种与第二种也有许多交叉点,因为你想要获得学历,学习某种专业知识,则必须把相关书籍吃透。
我不知道我们抱着这样的目的读书,到底是好还是坏。然而,网友却说:把读书跟成功结合到一起,是一种极其功利主义的思想。读书的目的,不在于让你取得多么伟大而卓越的成就,更重要的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倍受挫折的时候,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让你安静从容的去面对。读书如此,信仰也如此。
很不幸的是,在我读大学之前,几乎就把读书当作一种工具。很少想到其他方面。我想通过努力读书,考取一个名牌大学,找一个体面的工作,然后找一个自己喜欢的「白富美」。让自己的生活富足,给自己的父母争光!读书——获得学历,对自己来说只是一个凭借,一个跳板,一张门票。
大概很多人都讨厌长大吧!因为长大,就表示你要承担责任了。我真的对自己长大是又爱又恨。恨我没有了小时候的天真、活泼与可爱。爱我有了自我意识。让我懂得:我不是为任何人而读书,我是为自己的人生读书。我不断的读书只是为了学习知识,只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如果能力允许,我还希望「兼济天下」。
最初引导我往这方面靠近的缘由,就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特别是他的人生三境界,让我知道,一个真正的人要有极高的境界。人生几十载,不能只停留在「动物」的层面,不能只知道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要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是的,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知道你是谁?你该往哪里走?对每次人生岔路的决定从不后悔!
从书本本身来看,我认为我们之所以喜欢读一本书,不外乎两个方面。其一内容,其二形式。内容与形式我自己设定了一个概念。
形式就是一切我们所闻、所见、所听的表现方式;
内容就是一切表现形式背后所隐含的思想感情。
我认为书本在形式方面吸引我们的有:一个恰当的修辞,一种幽默或深沉的语言风格,一种参差或整齐的文字格式,一种抑扬顿挫的音律,……像闻一多的「三美」主张,在我看来都属于形式美。至于在内容方面吸引人的则是:文字描述背后的感情与思想。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将文字虚化,将文字看成「无」,文字只是一个载体。《老子·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个「道」、「大」就是文字;「有物」则是思想与感情。我们读一本书,归根结底都或多或少与我们的感情与思想有关,并且寻找共鸣产生之处。王国维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是的,绘画美与意境美的归宿就是表达情感。我们看叶芝的《当你老了》: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这首诗分三段,三段共组成一个画面:天上星星眨着眼睛。地下炉火旁,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妪睡意昏沉,打着小盹。恍惚间回到那个青春烂漫的年龄,自己风华正茂,围在身边的翩翩少年络绎不绝。他们或爱慕我美丽的容颜,或欣赏我优美的舞姿,或沉醉于我那甜美的歌声。只有一个人爱我那朝圣者的灵魂,愿与我携手到老,寻找真实的自己。
我们被这首诗感动的不是它的文字,也不是那「温馨」的画面,而是这背后那拳拳深情。至于那些忧国忧民的思想,在我看来也属于情感方面。无非个人情感与社会情感,小情感与大情感的区别。
对于真正的「思想」,我则认为是那种哲学意义上的思想,是带有普遍性质的。像尼采说的: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一点,因为我们始终要失去它。是啊,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你将怎样对待你的生命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当我们读那种哲学性书籍的时候,往往会感受到思想的魅力。这种普世性质的思想,让我们从自己过渡到家庭,从家庭过渡到社会,从社会过渡到不同的社会,从一个国家过渡到全世界,从世界过渡到宇宙。因此我们的人生境界也就达到了冯友兰所说的「天地境界」。
至于读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这也是一个因人而异的问题。周国平说:读书能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读书能丰富我们的内心,读书能延长我们的寿命,读书能改变我们的容颜,读书能惠及我们的子女。
而我则在此基础上强调,读书能教会我们做人。
《论语·学而篇》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先进篇》则说孔门四科依次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可见孔子强调「做人」大于「读书」。我们静下心来仔细一想,难道不是吗?我们读书的终极目的不就是让自己更像一个「人」吗?杨绛在一次采访中谈到什么是「好的教育」!她说:「好的教育就是父母潜移默化的熏陶,我对现代教育知道的不多。从报上读到过美术家韩美林作了一幅画,送给两三岁的小朋友,小孩子高高兴兴地回去了,又很快把画拿来要韩美林签名,问他签名干什么,小孩说:‘您签了名,这画才值钱!’可惜呀,这么小的孩子已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价值观的教育难道不应引起注意吗?」
读书正是一种好的教育!读书就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过程。拿起你的书吧,许多年后,当你再次回首,我相信,你一定不后悔今日的决定!
23:02
15.12.16
上官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