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楼学短》学习录18
原文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释义
《武成》:《尚书》的篇名。现存《武成》篇是伪古文。
策:竹简。古代用竹简书写,一策相当于我们今天说一页。
杵(Chu):舂米或捶衣的木棒。
至仁:极仁道的人,指周武王。
感受
学了这几篇孟夫子的言论,发现我们现在很多成语原来都是夫子留下来的,比如今天这篇就有两个:血流漂杵、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于“尽信书不如无书”,以前没有细究过,一直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完全相信书上写的,还不如没有看过书”,这个理解有一定道理。
然而,孟夫子说这句话时,这个“书”指的是《尚书》,而且是对《尚书》中“武王伐纣”的一句评论。
《尚书》中描写武王伐纣时,写道:
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而孟夫子对《尚书》这段记载表示不认可。在夫子看来,武王伐纣是率领正义之师讨伐不义之人,应当是敌人望风披靡才对,怎么可能打到血流漂杵呢?如果血流漂杵不是描写战争场面,那应该是武王大军进行了屠杀,这就更不对了,因为不符合武王大军正义身份啊。所以,夫子认为《尚书》写错了,才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评论。
然而,现在看夫子这逻辑,是以武王军队为正义之师这一政治正确去推导,在政治正确前提下,敌人应该束手投降,怎么可能有“血流漂杵”的事情发生?但是,看看历史上的战争,两军交战有谁会认为自己是不义之师?如一战、二战中的法西斯、轴心国,不也感觉自己是救世主吗?用孟夫子这种推断,诺曼底登陆应该很顺利才对。所以,用政治正确推导历史记载有问题,这种方法本身就值得质疑。
史实如何呢?传说在殷商末年,周武王继位后的第四年,周武王得知商纣王的军队主力远征东夷,朝歌空虚,即率兵伐商。周武王率军队,进攻到了牧野。商纣王知道这个消息后,仓促之间只能调动少量的防卫兵士和战俘,到牧野迎战。
从这个记载看,后续发生大一些的流血事件也是可能的,一方面,周武王的军队与商纣王的防卫部队会冲突,毕竟商纣王再无道,对自己的防卫部队应该还不错,他们不会倒戈;另一方面,那些战俘很可能倒戈,这是商纣王的防卫部队肯定会杀掉一部分来遏制这种局面,流血也不可避免。这样分析,血流漂杵的现象还是可能出现的。
所以,孟夫子“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怀疑精神值得赞赏和学习,但是这种用政治正确判断历史记载是否属实的方法实在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