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高质量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的发展经验证明,要始终保持实体经济的核心地位。对比德国与美国、日本发展经历,后者经历了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持续过快上涨、生产要素和经济结构“脱实向虚”的困境,而虚拟经济泡沫破裂后,经济承受极大破坏,而德国专注实体经济,则有效规避了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的风险。近些年,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偏重虚拟经济、忽视以工业为主的实体经济的苗头,一些资本从实业抽离,出现了实体经济空心化的倾向。如不及时遏制这种资本“脱实入虚”的趋势,我国经济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局面。稳定市场预期,加快动能转换,投资“脱虚入实”,都要靠工业。全力又好又快发展实体经济和制造业,正是实现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动能转换的关键举措,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义。
工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调控引导作用。工业高质量发展是发展模式的深层次变革。变革过程中将带来改革阵痛,需要政府予以积极的调控引导。德国鲁尔区产业转型实践证明,政府在工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政府要对工业高质量发展涉及的产业转型问题进行详尽的宏观产业规划,要加强顶层设计,并出台相应的产业政策保障规划的落实。二是政府要承受发展模式转型中带来的社会阵痛,如产业转型中带来大量的失业、转岗人员安置与培训问题,要加强社会保障水平,保证发展模式转型过程中的社会稳定。三是政府应该厘清产业政策的作用边界,根据德国经验,政府尽可能减少对企业生产行为的直接干预,政府财政资金应更多投向具有明显正外部性的企业研发支出。
以创新为驱动力,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德国“工业4.0”向我们展现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下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我国工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以创新为驱动力,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实现生产的智能化、信息化。一是要提高系统解决方案的提供能力,因企施策进行数字化改造。我国目前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项目建设大范围开展,但系统解决方案的供给能力不高,阻碍了智能化改造效果的实现。二是要加强政产学研用对接,构建多元主体、分工协作的科研创新体系,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在德国,2011年研发支出中有约86.7%发生在制造业,制造业企业的研发强度为9.7%,而其他行业仅为0.4%。制造业企业是重要的创新主体,要发挥企业的创新活力。三是加强相关产业人才的教育培训机制建设,既要加强职业教育,培养具有实操能力的高技术人才,又要优化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为智能制造发展培养高素质的研发与应用人才。
绿色发展要从源头抓起,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德国能源转型计划,推动了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德国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向我们提供了一条从源头开展绿色制造的有效途径。我国长期以来,在上游部分能源、资源领域实行国企垄断,导致下游工业企业能源、资源等要素成本长期居高不下。长期垄断市场格局形成了一批特殊利益集团,阻碍我国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革命,推高能源、资源价格,挤占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市场空间,阻碍我国能源利用结构向清洁化、低碳化转型。我国应积极研究借鉴德国经验,用市场化手段推进上游能源、资源领域改革,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一方面将有效降低我国工业企业生产成本,释放改革的制度红利,为工业高质量发展释放新活力;另一方面,促进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将从工业生产的源头实现绿色发展,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转型。
坚持扩大对外开放,促进互利共赢。在当前国际经贸环境恶化,单边主义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我国要具备大国担当,维护全球化与多边主义经贸关系。一是要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是金融行业对外开放要确实落地,通过引入竞争者打破国内金融行业的垄断格局,以市场化改革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释放金融活力。二是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尊重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随着我国经济技术能力的提高,技术引进成本抬升,引进空间下降,我国要更多依靠自主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我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优化国际经贸环境的必要举措。三是要强化走出去企业的合规意识,吸取中兴事件的教训,遵守当地的法律规章制度,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减少不必要的经贸摩擦,营造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国际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