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野心的穷人,没钱没人脉,牢记曾国藩4字真言
在中国历史上,出过的圣人不算多,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还有半个是曾国藩。为什么曾国藩算“半个”?我们一一道来。曾国藩是晚清重臣,出身于农户,考了七次科举,才考上了秀才。
而就是一个出身这样普通的人物,居然能在清朝官场中位极人臣,还力挽狂澜,让大清不至于瞬间倒塌。据说曾国藩非常信奉“男人欲成大器,人脉次之”的道理,并且在多年的官场打滚中总结出“四字真言”。
第一个字是“挺”,曾国藩是从“坚忍支撑,可建非常之业”这句话中概括出来的。意思是无论做什么,讲究的是坚持,只要不畏艰难险阻地挺过去,就能成就大业。可以说,曾国藩的一生都在践行这个“挺”字,例如他多次科举,是因为他明白出身普通,唯有不认命才能改变命运。
即使失败了六次,曾国藩也没有放下书本,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努力钻研,辛勤刻苦地迎接下一次挑战。曾国藩挺过了七次,才如愿以偿进入仕途。人生之路是充满荆棘的,成功之路更是崎岖,如果轻言放弃,任谁也无法到达成功的彼岸。
曾国藩信奉的第二个字,是“辣”,不是味辣,而是手辣。曾国藩被称为儒圣,行事向来讲究和气。不过他既然能调教出眼明手辣的李鸿章,由此我们可以推测,或许曾国藩并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儒雅温和。
否则,他就不会有一个“曾剃头”的外号。曾国藩手段之狠辣,比起学生来说是有过之而不无不及。但正因曾国藩对待匪患绝不手软,行事果断,才为晚期的大清争取来苟延残喘的机会。我们经常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是有道理的,因为一旦优柔寡断就会断送良机。
第三个真言是“敬”字,人必须要有敬畏之心,不管对事还是对人。曾国藩身处官场,如果不懂得左右逢源,很容易就成为刀上鱼肉。所以,曾国藩有一个为人处事的原则,那就是“不敬他人,是自不敬”。
从古至今,能在官场上混的,没有一个不是人精。但精明可以,与人交往还是要把握真挚和敬重的尺度。俗话说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懂得敬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曾国藩虽位极人臣,但对其他官员都是一视同仁,因此才收获了好的人缘和人脉。
尽管曾国藩认同,甚至可以说是信奉“人脉次之”的道理,但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没有人脉,寸步难行。更何况曾国藩是要成大业之人,成大业就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因此,尊敬他人、敬重他人,和别人建立好良好关系是很重要的一环。
四字真言中的最后一个字是“恕”,刚刚我们提到了曾国藩很“辣”,从他在镇压太平天国期间的手段我们就可窥探一二。不过在大多数时间里,曾国藩的为人还是很温和、很大度的。官员们议论国事时,通常意见不一,但曾国藩很少与人争执,而是理性、包容地分析问题。
就拿处理太平天国一事上说,同为晚清重臣的左宗棠,和曾国藩就有很大的分歧,左宗棠还曾上书弹劾曾国藩不作为。左宗棠能进入仕途,也是由于曾国藩的举荐,如今他的所作所为,在别人看来是“忘恩负义”。
但曾国藩却认为大家都是为了国家,所以没有因此记恨和打压过左宗棠,并且以包容之心处理好自己与左宗棠的矛盾。常言道“宰相肚里能撑船”,曾国藩能如此包容别人的短处,可见其气量之大。
“挺”、“辣”、“敬”、“恕”这四字真言,不仅于曾国藩适用,也很值得我们学习。且勿论能否成就大业,但如果真能将这四字理解透彻,已经足够一生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