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大革命》2┃如何应对“工业4.0”
【《工业4.0大革命》读书笔记2】
一、“”工业4.0”的现状(内涵、要素)
“工业4.0”大生态系统——万物互联,涉及到: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情感识别、物联网、智能生活、智慧能源等。
(1)传统互联网正在消失,移动互联网快速崛起
2004年,科技品牌价值占全球品牌价值前100位的30%,其中谷歌、苹果、亚马逊和facebook四家占不到2%;2014年,前者已达到40%,后者接近20%。颠覆的力量如此可怕,又让人如此期待。
作者提出,无论是媒体平台、社交工具,还是电子商务,这些都是传统互联网塑造的大一统平台。当前,传统互联网发展面临的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自我中心化”“体验分享化”的需求,与落后的“入口为王”“流量至上”的大一统平台之间的矛盾。可以说是,落后的生产关系已经不再适应新的生产力。而这股先进的生产力就是移动互联网。传统互联网的使命是搭建一个强势平台,用这个平台帮助人们解决问题。在这个阶段,平台是核心,个人是边缘。而移动互联网的最大特点是,平台的去核心化、商业的个体化、分享的连锁化、渠道的扁平化。
——智能手机。智能手机与计算机最大的区别在于:便携性、智能性。灵活而智慧,可以通过各种传感器与人建立连接,如影随形。(据估算,到2020年全球人口总数在74亿左右,到时全球80%成年人会拥有智能手机,也就是接近60亿部智能手机遍布全球;而此时的计算机用户约为17亿(包括办公用计算机)。其中个人计算机用户在10亿以下。)
——互联网社交。
中国互联网社交的三个阶段:
一是论坛社区时代——版主占山为王。(享有推荐权和置顶权,因此一定程度上可以掌控舆论)
二是博客/微博时代——自媒体自掘坟墓。(“大V”、“段子手”把握话语权,导致言论不平等)
三是微信时代——平等、沟通、多元化。(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总体上看,“一对一”的线性沟通模式逐步取代了“一对多”的扁平社交模式。这正是体现了“互联网精神”,即沟通的平等化、言论的自由化、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事物和而不同。
——电子商务。传统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了10年,目前已经遇到瓶颈。(截止2014年年底,800万淘宝店铺,真正能赚钱的不足30万;6万多天猫商家,能做到保本的不到10%。)电商当前面临的的最大矛盾是:消费者对于产品体验日益增长的分享需求,以及商家对于流量的自然传播式增长需求,与落后的大一统电商平台之间的矛盾。此时,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推动了商业格局的演变。
传统模型——金字塔型
传统商业模型——金字塔型电商模型——辐条型
电商模型——辐条型微商模型——网状型
微商模型——网状型作者认为,移动互联网将摧毁以“平台为本”的大淘宝结构,重建以“个人为本”、以社交为链接的开放生态系统。整个社会的商业结构将越来越碎片化、多元化,个体特征越来越凸显。
电子商务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消费”,移动互联网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跟消费者之间更好的“连接”,工业4.0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更好的“生产”。三者有机地形成互动,缺一不可。“生产”是企业的后端,“消费”是企业的后端,而“连接”将两者联系起来,形成互动的整体,即“工业4.0”。
(2)大数据
在工业4.0时代,大数据是第一生产力。美国政府将大数据称为“未来的新石油”。
作为关键战略资源,农业时代是粮食土地,工业时代是石油钢铁,工业4.0时代则是大数据。
大数据时代,人们思维方式的最大转变在于,在以前,我们遇到问题总是在问“为什么”,通过知晓事物的来龙去脉去发明和创造。而在大数据时代,人们最想做的是“是什么”,直接探知结果,根据已知的推断未知的,过程被忽略。
基因的本质就是大数据。研究大数据,就是研究世界的基因,掌握世间万象的规律。如何找到这个规律?真正的大数据,并不只是搜集了海量的信息,而是在海量信息的基础上,找出内在逻辑,并给出结论性意见。(比如,大众点评网不仅仅是是罗列商家,更重要的是基于点赞的“推荐”)
大数据的功能还不仅是找出规律,还能依据规律,预测未来。
当前中国互联网的三大巨头BAT,腾讯依靠的是社交,阿里巴巴依靠的是电子商务,而百度依靠的是大数据。但由于中国不同平台的数据仍然是孤立存在的,之间没有共享的接口,是一座座“数据”孤岛,给大数据的实现带来了很大阻碍。
(3)云计算
只有大数据还不行,关键还得会“运算”,因此,运算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
(4)情感识别
俄罗斯的第三代生物识别VISystem(Vibra Image System)
(5)物联网
传感器是物联网的先决条件。工业4.0首先要解决的是要获取准确可靠的信息,其主要途径和手段是传感器,又称为“电五官”。如现在手机的自动记录步数、睡眠时间等功能,就是利用了传感器实现的。
“互联”仍是物联网的核心。传感器收集信息、数据——移动互联网存储数据——云计算——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实现人类与物理系统的整合(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可以更加精细、准确和动态化,达到万物合一的智能状态)。这个过程虽然复杂,但物联网最终呈现出来的非常简洁,甚至简洁到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海纳百川,大道至简)
(6)智能生活
即用人和物的连接创造“一键式”生活。如,可穿戴设备,智慧家庭,智慧社区,智慧城市,这些概念现在都已经兴起,并在不同程度付诸实践了。
(7)智慧能源
每次工业革命的技术突破都是由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开始,能源革命就是工业革命的内在支撑。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前,木柴、水力、人力、风力、畜力等;
第一次工业革命,煤炭,与蒸汽机结合;
第二次工业革命,石油,与内燃机结合;
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太阳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与互联网结合;
工业4.0,并没有新能源的开发,而是通过大数据、传感器的运用,将能源的真正价值激发出来。
正是因为能源的重要性,所以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发生的战争几乎斗鱼能源有关。能源战争是“暗战”。中国自1993年起,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且进口的石油数量逐年增加。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能源消费第一大国。中国正试图用国家“973”计划实现能源的4.0革命,美国也在力图通过页岩气革命实现能源独立。
2、中国的应对之策
(1)“师夷长技以制夷”
工业4.0在德国诞生,所以,分析德国经验很有必要。
德国历史上三起三落,值得探寻。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德国教育。早在1717年,普鲁士过往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就颁布《义务教育规定》,明文规定“所有未成年人,不分男女和贵贱,都必须接受教育”。其子弗里德里希大帝继位后,于1763年签署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普通义务教育法》。
德国教育有三个核心,一是学校和老师不会给学生灌输个人功利主义,而是主张公民接受教育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在将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二是提倡教育和研究的有机结合,及时将理论转化为行动;三是职业技术教育十分发达。
德国教育直接促成了其强大的精神财富和科技水平。到19世纪60年代,适龄儿童入学率已经达到97.5%。在科技方面,自从诺贝尔奖颁发以来,获得该奖的德国人超过76人,德国拥有的专利数量长期在欧洲居第一位,占全世界的18%。
德国人以认真、守纪、严谨著称,这种民族精神也体现在了“德国质量”上。
在工业4.0的探索方面,最具有前瞻性的,除了德国,还有美国。
而这两个国家正好是相向而行:美国自上而下,德国自下而上。
工业4.0在美国称为“工业互联网”,它将智能设备、人和数据连接起来,并以智能的方式利用这些交换的数据。美国互联网巨头正在从最上端的“信息”领域加速向下端的“物理”领域渗透。而德国工业4.0的核心是“信息物理系统”,力图将设计、开发、生产等所有流程的数据通过传感器采集并进行分析,形成可自律操作的智能生产系统,并通过这套系统从下而上的快速侵占制造业,直至占领顶端的信息和数据系统,从而实现“智能工厂”。美国注重“软件”,德国注重“硬件”。
(2)中国弯道超车的策略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一大问题是,三大弊端积重难返。其一,缺乏创新(复制、跟风和模仿),其二低价(竞争就是打价格战),其三浮夸、炒作(追求暴利致富,没有脚踏实地做产品的耐心)。而在欧美企业,往往会把10%以上的利润投入到研发创新中。
面临的另外一大问题是,实体制造业的疲软。制造业和电子商务分别是工业4.0的后端和前端。制造业是工业4.0的基础。而中国自2000年以来,房地产行业迅速崛起,迅速吞噬了实体制造业。房地产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也使中国工业4.0至少推迟了十年。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前有堵截(发达国家掌握着高科技核心技术)、后有追兵(中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国家转移)。
结合国情,作者提出了中国弯道超车的切入点——工业化+信息化。
中国可以借电子商务弯道超车。
传统企业应朝着平台型企业转型。如“海尔创客”,2014年海尔集团做了一个大胆的试验,把海尔变成一个创业平台,鼓励万名中层从管理者变成创业者。现在,海尔的云创平台上,已经孕育和孵化出了100多个创客小微。其中既有海尔员工离开企业进行创业,也有非海尔员工来这个平台的在线创业者。“21世纪企业的目标是让每个人成为自己的CEO”。
还有一个关键环节是,中国如何学习和利用外来文化。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提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要比西方发达很多,有很多世界第一,且都领先数百年,但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究其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中国应该如何学习和利用外来文化。政 府现在力推的“一带一路”战略,是自明朝实施闭关锁国政策后,第一次主动去拥抱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关键也是如何做到既保证一定的独立性,彼此学习,但又互不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