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作者—冯振先生
玩腻了股票技术分析,重新回来玩七言绝句。欢迎亲们回来一起练笔。
先介绍一下冯振先生,接下来的练笔以老先生的《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56法为主。
冯振先生冯振
一、简介
中国知名教育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诗人。
出生于1897年5月10日,字振心,自号“自然室主人”,原名冯汝铎,广西北流县山围乡山围村人。1983年3月13日在广西师大病逝,终年86岁。
二、生平
1904年至1908年于本村私塾读书。
1909年入北流县立高小。
1910年夏,随叔父介民往上海就学,初考上海中国公学未录取,秋,进南洋中学预科。
1911年进上海中国公学。值上海光复,各校停课。
1912年秋,进南洋中学。
1913年,于南洋中学肄业,同年考入交通部上海高等工业专门学校(今上海交通大学)。
1916年因病辍学。
1917年至1921年任教于广西省立梧州中学。
1921年秋至1925年任北流县立中学教员,兼任校长两年。
1926年2月至4月,任容县县立中学教员。
1927年至1949年,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师,兼教务主任等职。
1937年抗战爆发,无锡国专迁往湖南长沙,
1938年迁至桂林、北流。
1941年又迁至桂林。
1938年起,至1946年,冯振任无锡国专代理校长。
1929年至1936年间,先后兼任江苏教育学院、正风文学院、上海国立暨南大学、大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讲师。
1948年兼任无锡江南大学教授。
1949年11月,受聘于南宁师范学院国文系,任教授兼系主任。
1950年南宁师范学院迁往桂林,与广西大学合并,仍任原职。
1951年至1953年,专任广西大学文教学院语文系教授。
1953年,中南区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广西大学改为广西师范学院(今广西师范大学),仍留院任教。
1957年至1966年,任中文系主任。
1980年12月30日由区教卫办任命为名誉主任。
1976年5月至1979年6月底,承担国务院下达的修订《辞源》的任务,担任修订小组顾问。
文化大革命初,曾以“资产阶级世界观没有改造好”的罪名受到审查和批判。
1983年3月13日在桂林病逝。
1984年11月平反。其骨灰安放于南宁革命陵园。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常务委员。
三、主要成就
冯振先后师从国学大师陈衍先生、唐文治先生。一生治学严谨,见解独到,著作颇丰。
诗学论著《诗词杂话》、《七言律髓》、《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等精选唐代至清代的各家诗作进行分类比较研究,并对我国历代诗话、词话加以阐发,从理论上充实了我国古典文学理论宝库。
其先秦诸子研究既继承了“乾嘉学派”的传统研究方法,又运用西方新学的某些科学理论对诸子学说的义理加以新的解释,以《老子通证》、《荀子讲记》、《韩非子论略及提要》及《吕氏春秋高注订补》最受学界关注。文字训诂学著作有《说文解字讲记》。
先生善诗文,尤善七言格律,坚持自然诗学观,提倡写诗要自然真率,反对浮华雕琢,提倡创新变化,反对因袭模仿。一生创作近千首诗词,大都收在《自然室诗稿》中,风格“颇似诚斋”(朱东润语)而又“胜于诚斋”(周振甫语),享有“广西才子”之称。
平生所作短文,多散见于建国前所编《覆瓿集》及建国后国内各报刊、杂志。
他除精通古典文学外,还精通中医,于文、史、哲、经、教乃至农、林、工、数,皆有所学,上追孔孟老庄,下达宋明理学。且熟习英文,曾以英文论文考取留学美国(后因经济问题未能成行)。在梧州中学任教时,曾以英文原版的几何、代数为课本,向学生讲授。
四、后人评价
冯振先生长期于高校任教中国古典文学、历代散文韵文选、文字学等课程,坚持教育事业,注重培养后学。
抗日战争期间,上海沦陷后,曾率领无锡国专师生南下桂林,后两次迁往家乡北流,自筹经费,继续办学。
无锡国专30年,一以贯之的校长是唐文治先生。谁是第二人?也绝无争议:冯振。
抗战最艰苦的八年,冯振先生任国专代校长,带领南迁的国专在广西坚持办学,写下抗战教育史上难能可贵的一页。
解放后,亲自登台讲学,强调因材施教、知能并重,探讨了一种用现代教育管理方法培养国学研究人才的有效途径,为后来现代教育模式的建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他以师徒方式培养青年教师,并与彭泽陶先生等一些老教授共同开设多门专题课,亲自讲授的课程就有《训诂学》、《老子通论》、《荀子》、《庄子》、《文心雕龙》、《唐诗律》等。当代学者周振甫、马茂元、冯其庸等为其高足弟子。
生前曾将个人藏书线装古籍495部,含1787册,平装书51部,含80册,共计1867册全部赠送学校。广西师范学院于1983年元旦庆祝冯振执教六十八年的题词为:
明德慎行老寿星,丹心一片育芳馨。
太湖柳绿漓江碧,春满青山祝晚晴。
五、诗作风格
冯振先生尤擅长作七言格律诗。他一生创作的近千首诗词,大都收集在《自然室诗稿》里。
同为北流人的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安徽大学校长陈柱尊曾说冯振的诗“本得于乾坤之狷气”,“能以学问涵养勉至于中”。
中国古代文学及各体文学专家朱东润、中国古典诗词、文论专家周振甫则都认为冯振诗风格“颇似诚斋”而又“胜于诚斋”。
“诚斋”是南宋杰出爱国诗人杨万里的号。朱东润、周振甫如此评价冯振的诗一点也不过分。他的自然室诗自然率真,平易近人,活泼新鲜,毫无矫揉造作与雕镂刻削。有诗作《自题诗集》:
无病呻吟等噪蝉,情真才有好诗篇。
英雄慷慨红颜怨,一样伤心为盛年。
他的艺术风格超群卓尔,做诗填词,从不学一人,从不宗一派,上起《诗经》,下及晚清,无所不学,兼容并蓄,自成一体。有诗作:
转益多师是汝师,杜陵心法不吾欺。
中兼汉魏包唐宋,上溯洪荒下近兹。
他在《题吕方子诗存》中说:年来我论诗,避直取曲邃。景是眼前景,字是寻常字。及其写之出,迥异常人意。深入如螺丝,层层发其秘。却又非艰深,故以文浅易。所以人读之,每有味外味。
先生的时事感怀诗,感时忧国,抒写怀抱,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写于1916年的《读岳武穆文文山诗有感》云:
慷慨思将卫霍俦,无情逝水怅难留。
男儿不向江边老,壮志应先天下忧。
胡虏只今污净土,河山何日返神州。
遗诗读罢还长叹,感愤伤时涕泪流。
那时正是北洋军阀统治最黑暗的时期。诗人读岳飞、文天祥的诗,联想到祖国遭外族凌辱的惨痛现实,感叹卫青和霍去病那样的爱国名将如流水而逝,抒发了自己热爱祖国的壮志情怀。
在冯振早年的诗歌创作中,就涌动着一股强烈的忧国报国之情。在《感愤》五首中,诗人描写道:“四海困穷狼入室,陆沈凄惨旧神州”、“蓟北烽火连海岱,江南杀气暗潇湘”,揭露了旧中国内乱外患的现实,大声呼吁“四海兄弟应急难,莫教深负脊令诗”,最后诗人说道:“伤时语苦千篇少,救国心雄一剑知。”报国之心,天地可感。
1932沪淞会战,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日军侵略,诗人又作《感愤》:
孤军御寇两旬余,日日欣闻报捷书。
谁料天生杀贼手,依然窗下注虫鱼。
为自己未能血战沙场亲手杀敌而遗憾。由于国民党奉行不抵抗政策,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淞沪停战协定》,诗人悲愤而作《哀闸北次张豫泉先生韵》,揭露日寇侵华野心,歌颂十九路军将士的爱国精神,痛斥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诗人还写了不少诗作控诉日寇暴行,同情民众苦难,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在《避寇蒙山闻容县陷敌焚烧极惨我军与之激战》中诗人希望中国军队“快驱残寇靖乡闾”。在《桂林柳州相继失守悲愤填膺感而赋此》中诗人悲愤写道:“十万灾黎抛掷尽,宜山西望泪难收。”
冯振还有一些诗在描写山水风物中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野望》:
原野何寥阔,春归泪眼中。
众山遥带雨。一水远浮空。
民已三年战,今成四海穷。
干戈悲未息,临眺气如虹。
《万顷堂》二首:
芦苇萧萧野水愁,采菱人去剩空舟。
孤村已是惊鸡狗,胜地偏教列剑矛。
万顷湖光添杀气,八方烽火扰群鸥。
伤心欲向虞姬石,何以当年楚汉秋。
简直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杜甫《登楼》)一类爱国诗篇异曲同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