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8 立规矩

2023-03-17  本文已影响0人  Jennifer美玲

孩子1~2岁的时候,能够听懂大人话了,自我意识逐渐萌芽,就可以给孩子建立一些适当的规矩。

比如:不可以碰开水瓶、插线板;早睡早起,午休,早晚刷牙;吃饭时必须坐在餐椅上,不能到处跑,不好好吃只能等到下一顿;饭前便后要洗手,爱干净讲卫生······

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小学了,要学习和遵守的规矩也就越来越多。

比如玩具玩完后要自己收拾好;只有周末可以玩手机、看电视,时长不超过30分钟;每晚吃饭后是固定的阅读时间;回家后先完成作业再吃东西和玩······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小的时候不应该用太多规矩限制他,要充分释放天性。这种想法是不负责任的。尊重孩子的天性,不意味着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当孩子的行为会对自身健康、习惯、性格发展不利,或是会给他人造成困扰时,这些行为就必须被规范。

比如:没有节制地吃零食、不愿刷牙、动手打人、公共场所吵闹。尽早将规则意识植入孩子心中,有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健全的人格,这才是真正对孩子负责。

立下规矩,要长期、坚定地执行,孩子就会发现家长的底线是不可以动摇的。家长每一次态度都很坚定,根据规矩来,那么孩子就会感觉到家长的底线是稳定的,不会再触碰。因此,给孩子立规矩,家长首先自己要内心坚定,认识到所立规矩的必要性。犹犹豫豫的心态,轻易妥协,通常都会以失败告终。

另外,规矩要设置可执行的后果。家长在立规矩时要多思考,设置一个合理的限度:比如玩完玩具不整理,一个月内不再买新玩具;或者没收最喜欢的玩具三天。合理、可行的后果,有利于规矩长期、顺利地执行下去。

立规矩,不是家长单方面努力就能成的事,需要和孩子一起合作来完成。一开始制定规矩时,家长就要和孩子一起商量、探讨,达成一致再确定下来。孩子参与其中,会有一种自己做主的感觉,不是被迫服从,从而更乐意遵守。家长需要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和他说清楚:为什么要制定这个规矩?有什么作用?破坏了规矩后果是什么,通过这样的解释说明,孩子逐渐明白爸爸妈妈是为自己好,才会发自内心地愿意配合。

立规矩是一件长期的事情,不能急于求成,坚定地守住底线,相信会培养出一个优秀、自律的孩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