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读完《好妈妈,就是家庭CEO》,说点感想
自从有了孩子,我的注意力几乎都转向了孩子,自2015年开始在微信上开始买课,有些买回来就是听了前面几节,就放弃了。直到2018年因为一次公开课,我进入了心理学的世界探索,从此就真正开始了寻找自己的路上,而孩子,其实就是我重新看到自己的一面镜子!
这些年过去了,感觉心理学在自己身上起的作用似乎并不太明显!但自从认真反复咀嚼笑来老师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在得到的课程后,我越发觉察到了刚开始学习到的心理学的概念认知对我其实是有很多帮助的,最明显的就是看待一件事情不会再拘泥于其中一个观点里,而是会察觉到其实可以换个视角!
记得在读心术的课程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关于糖纸的比喻,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一副有颜色的眼镜)自己的认知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或一件事情的。就像是小时候吃的糖,都是有着五颜六色的糖纸,透过这些糖纸,看到的世界也是不一样的色彩。
而这些视角背后其实是一种被固化了的思考习惯,一种认知,它已经深入骨髓,习以为常到根本察觉不到,就像老司机开车,在启动车辆的那些动作(环顾车辆四周,上车,调座椅,绑安全带,点火,踩离合,挂档,慢慢松离合,踩油门……)可以一气呵成,可是对于新手,特别是学车的过程中,不是漏掉绑安全带,就是松离合太快而导致死火,或者忘记打转向灯……
而认知思想上的学习以及习得比起学车这种可见的手脚协调训练是难度大十万八千里的事情。
一方面是因为不可见,另一方面这事儿并不会马上显现出危害性,所以不改正,在短期内也不会有太严重的后果!
但,有一句话说的,每一步都是积累,都会在某一天起作用!有可能只是自己没有发现!
我其实也是有许多改观的,至少我知道自己其实并非悲观消极,只是比较有危机感,比较习惯于防患于未然!这样的思想恰当地使用,其实是可以很好的规避一些人性的弱点的,比如在刚工作的第2年,我知道自己有多少就会花多少,所以我强制自己存了一份储蓄型的保险(年金保险),其实当时是没有太多的思考,就觉得还是要存点钱(我想起我初一一年存下来100多块钱,那时的我早餐只有1块钱),而这些存钱的观念也是习得于我的生长环境。但也仅限于此,在后来的一些错误的“投资”(在今天看来,那只算得上是投机,而且是毫无逻辑判断地投机)中,所有这些储蓄最终也还是没有被“判死刑”,所以最终我依然一贫如洗!因为我并没有真正去思考财富自由,准确地说是没有践行思考!
扯得有点远,我是在读笑来老师的公众号文章的一篇标题为《嘿,你家孩子上哪所小学》的文章,因为认同了对于读书的重要性和意义!以前从来都是学着学着就放弃了,因为并没有真正去思考,这些学习到的东西到底如何去帮助自己解决生活中的困难(问题)。
而记录这些读后的过程其实是训练自己思考能力的一种形式,就像孩子们每天从学校回来,都要写作业,其实也是一种检验自己学到了多少。
回到正题,之所以会在阅读标题说的这本书,其实也是因为笑来老师的以前的公众号里的推荐,以及笑来老师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他说,教是最好的学,他也毫不吝惜地表达了他现在做的关于家庭教育的课堂,其实他自己的收获更大,因为他每讲一次都是对所学知识的重新思考和认识!而且,众包养娃,这样的开放心态是不多见的,可也正因为他这样的极度坦诚,让我觉得我有必要先了解一下笑来老师推荐的熊莹老师!
于是,就花了3天时间一共7个多小时的时间看完了这本546页的电子书。
读这本书是源于她分享的一个她帮自己的孩子上小学择校的故事~~对于住在北京海淀区的她来说,周边都是非常好的学校,是别人挤破脑袋都换不来的机会,她却选择让自己的孩子去了一所普通的双语学校。
正是出于这样的疑惑,才有了读的开始!
书中有许多的故事,花3天时间7个多小时囫囵吞枣式的看完了!
但记住2个点:一个就是习惯的养成很重要,早睡早起;
另外一个就是阅读➕写作。它不会因购买了课程就会提高,而是必须自己听课,亲力亲为的完成作业!
所以,接下来这本书我会精读,并认真地思考如何运用在自己的生活中!
再次强调笑来老师说的~~践行,人至贱则无敌!人们现在获取到一本书的方式有很多种,也非常便捷,但要真正地理解,需要反复阅读,反复思考,如果你也对孩子的教育感兴趣,可以关注我,我会继续分享自己的践行,思考➕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