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固化的时光——带你穿越沧源翁丁村

2020-12-13  本文已影响0人  太阳的梦想

都说沧源县翁丁是中国佤族历史文化和传统建筑保留最完整的原生态村落,一直寻思着到那走走看看。在澜沧景迈山上班时,几次将要成行,都因临时有事泡汤。后来到了腾冲工作,刚好有个空档期,寻了辆越野车,顺着边境线,一路向南,九个多小时,榕树掩映下的翁丁村到了。

翁丁,佤语意思是云雾缭绕的地方。停车场外,沿石板路前行,迎面就是佤族寨门。粗大结实的树木,斧劈刀削,横竖穿卯,简易加工,门的框架就成型了,梁柱门框上,绘有各种动作的人和动物图案,门头和周边,挂满各种各样的牛头。水牛是阿佤人的图腾,也是财富的象征,挂的牛头越多,说明村寨、家庭越富足越古老。

翁丁村民迁移自缅甸佤邦绍帕、绍兴等地,最早在沧源芒回定居,因人多地少,杨氏带领9户人家迁至翁丁。佤族习俗,谁第一个建寨,谁就是寨主,子孙世袭。经过400多年,翁丁现有杨肖赵田四大姓氏,以氏族为单位连片居住。

走过大榕树,就进了翁丁寨子。翁丁村坐北朝南,寨子形如椅子,被连绵的大山包裹着。寨子中央广场是寨心,竖有寨桩,一根龙竹制成的幡杆,这里是翁丁的心脏,是阿佤人祭祀的场地,凝聚着阿佤人的信仰和追求,也是阿佤人至高权威的象征。伫立寨桩前,自然而然有了一种神圣感。

民居依山而建,依地形地貌形成台地模式。房屋风格统一,楼梯入口朝向寨心,底层架空,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家禽,是一种称为“叉叉房”的杆栏式建筑。房屋以木为柱,茅草盖顶,整木制作楼梯,木板竹排做围墙,通风透气,散热防潮;榫卯结构,建材轻巧,契合牢固,抗震能力强;就地取材,施工方便,成本低廉,适应亚热带的山地坝区,具有浓郁的地域和民族特色。

一幢依山旁溪的杆栏式建筑,就是一户佤族家庭。房舍屋前,用竹篱或木桩围成庭院,院内栽有鲜花、果树和凤竹。民居室内陈设简陋,无桌椅,竹席木板当床,旧时没有被褥,用棉毯或麻布单做被盖,枕木头和衣而睡。每户人家楼上都有一个火塘,火种不得熄灭,不用火时,用火灰埋火,用时刨开重燃,星火传承,家庭兴旺。

翁丁佤族信仰原始宗教,祭鬼神,认为万物有灵,对山川草木皆有敬畏之心,崇尚自然,不随意破环周围的自然景物。佤族视榕树为神,最古老的榕树有跟村子一样的历史,春节、护寨节、新米节,村民都来祭拜,表示对祖先的怀念和崇敬。解放前,有杀人头祭祀祖先鬼神的习俗,后达赛玛传播佛教,受小乘佛教影响,陋习废除。阿佤人自认不信佛教,不进缅寺,但祭祀活动和婚礼习俗多少受附近傣族习俗、佛教文化的影响,用白布包裹茶叶、米花、蜡烛等物祭供寨桩和作为提亲礼,这是沧源一带佛教徒做赕、供佛常用之物。

徜徉在草屋旁,惊叹阿佤人的艰辛、勤劳、善良和心思机巧,走走停停,不知时间过了多久,肚子饿了。看有村民在寨子开了家饭馆,看着挺干净的,不管三七二十一,也不管能不能吃完,点了满满一桌菜,火焐肉干巴、火烧鱼、火烤乳猪、鸡肉烂饭、糯米粑粑、蜂蛹稠菜、小饭豆稠菜,还有那种叫撒的生姜拌肉片和生拌水芹菜,看着养眼,嗅着喷香,入口酸酸辣辣,就是好吃。

那一餐饭,吃得是满嘴喷香,吃了个肚撑腰圆,吃剩下的那些火焐肉干巴、火烧鱼、火烤乳猪,我让店主帮我打包,连同翁丁的记忆,一同带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