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翻译城市印象散文

重庆印象 | 如何学习一门语言

2018-11-26  本文已影响16人  a6c8f18306c6

1

走在山城的大街小巷,不论是行色匆匆的上班族、妆容精致的美丽女子,还是晒太阳唠嗑的老人家,一张口,都是流畅爽利的重庆话。

“拳不离口,曲不离手”这句话,原本是表达只有勤于练习,才能掌握一门功夫。若是用于形容人们对本地语言的热爱,实在有些奇怪。但不知怎么的,想到这句完全不够贴切的谚语时,映入我脑海的却是重庆人民对于蜀地方言的感情。

我与这门语言的初接触,是在重庆周边的军区里。那是大一刚开学的时候,所有新生被打包送去了为期半个月的军训。那段每天训练结束后排队洗完澡、坐在教室改成的大通铺地上玩狼人杀的时光,就成为了我来到这个城市后的第一堂方言课。

相比江浙沪皖粤的方言,重庆话对于北方人相对友好。短短几周,我的听力水平就比刚来时有了质的飞跃,从听天书似的茫然进化到能够听懂语速不太快的日常对话。

2

想要学习一门新语言,最重要的不是天赋,而是语境。在我的重庆话学习之路上,三位本地室友功不可没。在她们提供的源源不断而丰富多彩的单词释义、生字跟读和例句解说中,我的语言水平日新月异,超越幼稚园向小学级别进发。

很快,在能够熟练使用“你要爪子吗”之后的三个月,我迎来了外语学习中的第一个生僻词。

“路啊,你知道‘叮叮猫’是什么意思吗?”月月笑嘻嘻地撩开上铺的布帘子,发来一道考题。

在严谨规范的外语体系面前,不好好背单词而试图借助谐音取巧的方法并不一定行得通。在确认了猫、风铃和叮当猫的朋友都不是正确答案之后,我只好放弃猜谜,等待月月宣布答案:

“哈!就知道你猜不到,是蜻蜓啦!”

除了宿舍,食堂也是个长知识的好地方。地瓜叫“红苕”,土豆是“洋芋”,鱼腥草的代号叫作“折耳根”,馄饨的昵称是“抄手”。只吃素菜太清淡,还可以来点“嘎嘎”,就看你要“鸡字关”还是“蹄花汤”。几顿饭吃下来,词汇量就蹭蹭见长。

做完了同义词练习,下一题就是多音字了。在重庆,如果你听到朋友惊叫:“哎呀,我的孩子呢!”先别急着报警,他也许没丢孩子,只是鞋找不到。同理可得,“今天太暗了”也不一定是指外面阴天,而是说时间“太晚”。

3

对我来说,练听力是为了入乡随俗,学口语却是为了炫耀。作为外地人,如果在聊天中忽然冒出几句标准的方言,大概率能够换来周围人们的几句善意夸赞:“呀,你会说重庆话啊?”但我的室友们可就没那么好糊弄,她们的评价总是一针见血,精准而不客气:

“路啊,你说话太温柔了,听起像成都话。”

如果稍微了解重庆人和成都人对彼此的评价,就能听出这话并非夸奖。这个话题暂且不提,但重庆话确实刷新了我对南方语言的刻板印象。

地处西北,重庆的方言自带着直来直去的飒爽,从语调、结构到用词都条理分明。要是嗓门稍微大点儿,甚至会被不明真相的外地人(比如我)误以为是吵架。

重庆话的战斗力无人可挡,重庆人说起普通话来又另有一番风味。我的几个室友姑娘都讲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声音清脆语调婉转,字里行间颇带有几分若隐若现的撒娇意味,连我这个女生都有些招架不住。

但这错觉来得快去得更快,只要转回重庆话频道,嗓音立刻低沉两个八度,语速和逻辑瞬间切换到1.5倍速,刚才的软妹风格仿佛只是你看花了眼。

4

直到很多年后,我才在语言学课上听到“语言影响性格”的观点。这个观点的提出者认为,同一个人在使用不同语言时,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性格和思维方式。例如,一个在母语环境中内敛和不习惯表达感情的人,用外语交流时却可以毫无障碍地说出:“你真是太好了”、“感谢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这样直抒胸臆的话。

教授的板书写满了黑板,我却有些走神,想起自己当年学习重庆话的经历,是否也在我不曾发觉的地方悄悄留下印记。

  重庆印象 | 云深不知处

  重庆印象 | 旋转的四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