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书都不读,为什么知识共享经济这么火?

2017-03-30  本文已影响0人  i大牛家

据2016年一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6本,美国是7本左右,日本是8本左右,韩国是11本左右。从总体上看,我们国家阅读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

但是从2016年开始,在互联网上售卖知识渐渐成了一门紧俏的生意。从在行、分答与知乎live、值乎的你方唱罢我登场,到罗辑思维在得到上推出付费订阅,再到喜马拉雅推出“123知识节”首日交易额达到5088万;企业问答平台“大牛家”短短几个月上线3000余名专家。在物质生活之外,满足日渐升起的新中产和准中产对于精神生活改善以及认知升级的渴望,也在潜移默化当中让“为知识付费”这一理念流行起来。

但是为什么中国人不爱读书,知识分享经济却这么火?原因有很多。

第一、数字媒介的迅猛发展

调查显示,2014年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首次超过50%,达到51.8%,较2013年的41.9%上升了9.9个百分点。数字媒介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纸媒影响力的不断退减。

社交阅读是推动全民阅读的有利推手,同时,内容上以碎片化、浅阅读为主。知识分享经济所依托的大多数是互联网平台,凭借着轻盈方便、内容丰富容易理解、传播形式(图像、音频、视频等)多样等优势,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来源。同样,作为知识发布者,为了传播更快更广,自然会依托移动互联网。

第二、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思维

信息内容一步步碎片化发展,每条碎片化的信息都暗藏着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用户需要在碎片化的时间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他需要个性化的内容和服务,用户可以在各类知识共享付费平台上寻找自己需要的专家和领域,并且可以快速对接上来获取知识。

用户在纷杂的信息环境中已经缺乏耐心和甄选的精力。当今中国社会发展迅速,每个人的节奏也在加快,他们需要有人或者机器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选择出他们想看的内容,而不是自己去慢慢挑选。比如在挤地铁或等公交的时候,听一段付费音频就是不错的选择。

第三、社会的功利化思维

中国历来讲究“实用主义”,“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想法在国民心中是十分普遍的。很多人读书不在于自身的兴趣,而在于这本书对于找工作、赚钱、升官有什么用,但是文学作品、心灵鸡汤等并不能帮上什么忙,市面上的各种成功学教科书也层出不穷,然而也鲜有看了书就能成功的例子。

现在,更实在、更快捷的渠道出现了,各种知识共享付费平台,只要动动手指,就有专门的大牛为你解答难题,指点方向。人们自然会选择这种方式,既有个性化的服务又能直接对症下药。这也是多年来互联网对人们付费习惯的培养,移动支付逐渐完善和普及,以及由信息过载造成的信息渠道成本高昂,筛选出现困难等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才让知识付费得以兴盛起来。

更多资讯,请点击:https://www.daniujia.com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