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生活总是受到旁人左右吗

2016-12-07  本文已影响0人  shyaen

有两个老人,一个两眼全盲,一个失去双臂,他们想着要有个收入来源,于是在一片50亩的荒滩上开始种树。砍树枝移栽,挖渠引水,几年下来一万多棵,成了片树林。还没等到卖,一个从村里出去的记者回乡来,觉得这是一个可用题材,于是“种树卖钱”变成了“愚公植树”,一时间“感动河北”。慰问和采访的来了,CNN报道后,“感动”瞬间蔓延了世界。两个老人左右为难:不卖,没收入;卖,辜负了大家的期望。他们暂时做出不卖的决定,同时,又接手了村里170亩的荒山继续种树。

真是一个滑稽的故事。

两位残疾老人的本意是给自己赚钱,然而一经宣传,就成了高尚的义务,不但树木成材后不敢卖,得不到收入,享不了清福,还得继续拼着一把老骨头每天劳动8、9小时。爱心捐款等财物和声誉名望的双重奖励,束缚了两个人的自由意志,没有过他们想要的生活(买冰箱、买空调、交孩子的学费,不愁钱花),而是过上了别人认为他们该过的生活(继续植树造林,保持光辉高大的形象)。

一句话,他们的生活轨迹被旁人影响,偏离了原来的方向。

在这里我不想从道德的角度去评论(道德常常被滥用),我只是想问:为什么有的人就容易身不由己?

对比陈冠希,他可是非常特立独行,即使是非常有违大众的价值观的事,也是想做就做。道歉什么的,我想其实他表达的是:对,那是你们的观念,从你们的角度来说,我做的是错的,所以,我为我没有符合你们的观念、标准而道歉,让你们生气、让你们这么多人操心我的事实在是对不起了。我错在不该把自己放在那么公众的位置,不该在整体和平的氛围中表现高调。也许我该换个地方,等你们冷静了,接受更多的思想和观念以后我相信你们会慢慢接纳我的。

这是两种相反的类型。残疾老人属于“群体型”,他们的潜意识里,事情的好坏要从群体去评价,他们在意别人的看法,是因为他们不愿意闹矛盾给群体添麻烦,如果自己与多数人异议,那宁愿自己吃点亏,也要屈从大众,这样结果看来,整体得到的满意度最高,他们求和平、安宁、稳定。

陈冠希呢,就是“个体型”,潜意识里,是要完整的自我,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必在意别人的感受,只要在大原则上没有冲突,按照自己的本性去做自己愿意的事,每个个体都都可以尽力发挥发展。整体上看,虽然满意度不均衡,但是多样性高,而且激发了潜能,容易出现出类拔萃的个人英雄式人物。他们求的是自我发展、多样。

个人的潜意识包含着集体潜意识。也许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的思想,是来源于他们从小生活的环境,周围的人的潜移默化。存在即是合理的,没有什么对和错,世界那么大,人类是从一个个小的聚居地发展起来,即是现在因为网络而全球化了,但是很多东西,像风俗习惯等等,是不可能一概而论的。中国农村的思想,和美国大都市的思想,和非洲部落的思想,各种宗教的教义,不要说统一了,差异大的能到仇人的地步。

你是想我行我素呢,还是总在意别人的感受?没有对错,因为其实都会给自己和旁人造成未知的影响。守着自己的内心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