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点不同,结局相差不是一星半点!
我爸妈和公婆都是工薪家庭,都到了退休年龄,目前,爸妈卖掉老老房变现,还有一套小房子收租;而公婆老家的自建房闲置,投资的一套房房贷还没有还完。
公爹是那个年代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他是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孩子,从小就享受着家人的疼爱。大学毕业被分配在县城当老师,后来转行到广播事业局做技术,可谓是顺风顺水。
工作稳定后经人介绍了现在的婆婆,当时婆婆随父母从内蒙古转业到县城定居,被安排在水利局收发材料。也许那时候的人没有现在现实,有个固定工作基本没有大的要求。
公婆刚结婚只能住在单位分给的宿舍里,老家的祖宅分在公爹名下,平时公爹的父母居住,留一间婚房让他们逢年过节落脚。
房改开始,公爹第一时间购买了单位的集资房,5年还清不用付利息,经济压力并不大。
我老公是独生子,公婆格外疼惜。
他刚上高中的时候,公爹的大哥要翻修旧房子给儿子结婚,两家公用一垛墙,公爹就和婆婆商量:“大哥家一旦拆掉房子,咱们家的房子就塌掉,要不咱们一起翻修。”
“咱们又不经常回去,花那一份钱干嘛?”婆婆对老家并不感兴趣。
“老家是根基,修好房子以后传给儿子,再说回老家……”公爹有些话不好意思说出口。
“面子重要!”婆婆调侃,但也没有极力反对。
老房子建成二层复式房,出厦部分是厨房和老人房,老公的奶奶住在老人房里。据婆婆说新房建成后一次也没有住过,倒是公爹周末回去看老人或者家族里有事住几天。
等到我老公读大学的第三年,省城新修的高铁路过他们县城,先知先觉的人们觉得在高铁站投资房子有升值空间,公爹也不例外,迅速按揭了一套三居室,计划合适的机会转手赚差价。
我和老公恋爱关系稳定后,他带我回家见家长,公婆十分豪放:“我们已经买好了新房,等你们办事就在新房办。
当时我还挺感动:“这是一对负责任的父母,早早就给儿子安排了新房。”
我们办婚礼的时候,公爹投资的那套房也没有生值,想出手都难,至今还有两年的房贷。
县城和老家的房子砸了100万,这对工薪家庭而言,绝不是一个小数目。
再看看我爸妈,结婚的时候单位分了两间平房,我两岁的时候作价归户,爸妈分五年花4600元取得了房屋的使用权。
后来爸妈调到基层单位工作,单位分给职工的是三间带前后院的房子,前院种花,后院种菜,当时的房价31500元。
爸爸和妈妈达成一致:卖掉城里的平房当首付,按揭基层单位的房子。爸妈经济压力不算大!
中考结束,爸妈单位在城里开始建经济适用房,爸妈认购了一套小两居,装修完毕,奶奶陪读,我和奶奶在那里度过了三年的快乐时光。
等我考到外地上大学,奶奶自觉地回到老房子居住。老房子是一个小院,没有下水道,也没有厕所,生活肯定不方便。
妈妈主动提出:“老妈给我们带这么多年的孩子,要不咱们出钱给老人购买一套养老房吧!”
“姑娘在外边上大学,买房不是一笔小数目,经济上有压力怎么办?”爸爸有顾虑。
“买一套小点的房子,够老人居住就行。”妈妈向来笃定,“钱的问题我们再想办法。”
后来爸妈把买房目标锁定在姑姑家所在小区的一居室,总价14万,本单位职工享受补贴6.5万,房本写了奶奶的名字。
“娃还在外面上学,再给我买房钱从哪里来?”奶奶向来体恤子女的不容易。
“我抢银行,也不会使用你的养老金。”妈妈给奶奶吃了定心丸,“这是孝敬你的房子,至于以后涨跌我们都无所谓。”
毕竟是给老人买房子,叔叔给我们家借了装修费,不要利息。
姑姑表示:“经济上我帮不上忙,老妈离我近,多照顾就好。”
奶奶的房子卧室朝阳还带阳台,装修的时候阳台两边装了两个小柜,分别存放奶奶的鞋子和一些杂碎东西,衣柜最上层的吊柜则存放着奶奶自己准备的寿衣和被褥,下层的衣柜奶奶存放四季换洗衣服。
客厅的沙发和单人床组合在一起,无论谁来看望奶奶都有住的地方。
房子装修完毕奶奶还在抱怨:“花那么多钱干嘛,随便装一下能住就好。”
“辛苦半辈子要让你住得舒服。”装修是按照爸爸的意思,贴壁纸,设计了电视背景墙,卫生间还装了扶手方便奶奶站起来。
奶奶在新房里度过了人生最后的快乐时光,爸爸也到了退休的年龄,搬回到成立居住,他们立马处理掉基层单位的小院,变现为王。虽然只有几万元,也是养老备用金的一部分。
奶奶过世后,妈妈就把那套小房子出租,每月租金只有400元,也是一笔持续的现金流。
爸妈还有另一种考量:“以后我们冬天到外地过冬,夏天回来避暑就住到小房子,再把现在的小两居卖掉或者出租。”
同样是置换房子,出发点不一样,公婆和爸妈都手握几套房,结局却截然不同。
房子是用来住的,投资房产要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那些大亨无所谓,咱们普通老百姓资金被房产套牢,短时内很难解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