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世间再无余光中,我们永远怀念他!

2017-12-14  本文已影响0人  然悠悠说

小的时候听余光中先生的《乡愁》长大,今天听到先生逝世,不禁悲从中来,忍不住再次地读一遍。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浓浓的乡愁氤氲其中,世间再无乡愁人。

想起昨天刚刚给学生讲李白诗歌时,讲到了自己最喜欢那首《寻李白》,余光中先生的自由洒脱在里面: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何等的自由,何等的伟大。羡慕余光中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高中的另一篇文章《听听那冷雨》,通过散文话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对于家乡雨的思念之情。是啊,漂泊在外的游子,怎能不想念家乡的一草一木呢?

一草一木总关情!

乡愁终究变成了矮矮的坟墓,先生此去乘风,再相逢,了无乡愁。

对于两岸的青年人,余老满怀期待,他曾在《孩子,我希望你是这样的人》一文中写下这样的文字:

孩子,我希望你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你可以是农民,可以是工程师,可以是演员,可以是流浪汉,但你必须是个理想主义者。

不管世界潮流如何变化,但人的优秀品质却是永恒的:正直、勇敢、独立。

我希望你是一个优秀的人!

他一直在写诗,其实都出于一个心结。

“在二十一岁那年离开中国大陆,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我的好朋友都忽然不见了,然后我投入一个陌生的地方,要重新来过。

而且一个人到了二十一岁,记忆已经很多了,所以这件事情念念不忘,也成为我一个中国结。”

“我是东南西北人,祖籍永春,求学在厦门,生在南京,母乡在江南,成长的岁月在重庆,所以我就是个‘中国人’。”

21岁离开大陆,余光中在美国、台北、香港、厦门都定居过。

年轻时的余光中太多漂泊和远游,甚至让他常以蒲公英自喻,他说:

“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

1992年以后,他重返大陆五十多次,在许多省份都留下了足迹。

有一年,余光中到东北去访问,在致词中他讲到小时候在抗战时期就会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还有"万里长城万里长",讲着讲着眼泪就掉下来。

虽然小时候他没去过长城,也没到过松花江,可是民族的大感情就是那样融合在一起。

余先生有一首《十年看山》:

那片无穷无尽的后土

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它做——大陆

壮士登高叫它做——九州

英雄落难称它为——江湖

他说:

在目前台湾做一个所谓中国的诗人,也许是有点困难,或者会引起非议,不过他在一篇散文里面的结尾两句,是这样写的:

你以中国的名字为荣,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你的名字。

这首诗在“名字”之后戛然而止,余先生说这是悬念的力量。

如今,他走了,“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用一生热血填完这首诗的余先生,我们怀念他。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