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是唯一可以替代父母的人
“老师是唯一可以替代父母的人”,几年前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很是不能理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师,通过言传身教来教育孩子,学校教育怎么能代替家庭教育呢?以前在城里的学校,家长工作相对稳定、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对孩子的关注度也相对较高,家庭责任观念相对较强,对孩子的养育也很用心,健全的家庭,不仅可以使孩子有充分准备去迎接外部世界的诸多风险与挑战,还能培养孩子对亲密无间和道德责任的需求。现在来到农村学校任职,才发现多子女家庭对孩子缺乏关注、离异单亲或重组家庭让孩子缺乏安全感、留守或父母早逝家庭使孩子缺爱等特殊情况众多。在教学实践中,让我对范梅南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的这样一段话有了深刻的理解:教师替代父母的关系被作为探求教育学理解和洞察的源泉,这种理解和洞察整体地关注专业教育者和儿童的生活世界。”这段话的意思是,老师像父母那样对孩子的成长承担教育责任。既要是站在学生的立场去关心、关注孩子,与孩子确立好的关系;又要站在家长的立场去倾听考虑家长的需求理解家长的难处,代替家长履行教育的责任。
“小宇家长请假不来开家长会!本来看到我班成绩,我那火就呲呲的,再看到班里前十名的家长这个样,哎……”同事在工作群里抱怨前十名的家长不参加家长会。疫情过后,迎来了两年以来首个线下家长会,老师们攒了一肚子的话想跟家长说,而我们的家长却选择不出席。这也是我最近一直在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为什么农村的家长与学校与老师的粘合度这么低?之前的学校是属于城乡结合部,每次开家长会除了个别外地的家长不到之外,偶尔有一两个家长有事请假,但也都会及时找老师补会。很少遇到先这样大面积家长不到会的情况。
那些早就放弃自己的学生,家长除了关注孩子到没到校、有个头疼脑热请假之外,仿佛他们就不是这个班级的一员,孩子在学校听不听课、交不叫卷,考试得了几分从来没有人关注。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为了25块钱的口语测试软件费用,中等生的家长也要打好几遍电话跟老师确认是否有订阅的必要。是家长没有条件给孩子定吗?不是,是我们的家长骨子里就没有意识到学习是孩子的出路,要全力以赴的为孩子创造学习条件。
面对这样的情况,即使满腹牢骚也要试着理解父母的不容易,工厂里工作请假要扣工资,那份工作是全家人生活的保障,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人们怎么有精力和能力去顾及孩子的学习呢?离异家庭、重组家庭、留守儿童等各种不良的城乡环境让我们的孩子成长的异常艰难。老师处于“象牙塔中”,很少能够理体会到社会的辛酸和家长的不容易。老师们经常会陷入相当然的认为当中:为什么不给孩子报补习班,为什么不去城里上学等等,希望孩子多用课后的时间查漏补缺,可是没有想过这些经济负担是不是家长能够承受的起的,这些接送的时间成本是不是家长有能力付出的。
父母只负责生养却不去培育,这样的家庭教育不能很好的引导孩子的成长,我们的学校老师就应该担负起义不容辞的责任。不管家长怎么“无知”,我们做老师的都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帮助孩子筹划未来。在人生的岔路口处做好自己的选择,给孩子加油鼓劲坚定必胜的信心。所以老师替代父母的教育关系是精神上支持,是心灵上的沟通,是想着长远目标去进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