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从文教河边滑过(9)

这一章我想说的是关于“偷”的二三事。
在浩繁的中华词典里,关于偷的词语不少于百个,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比如:“偷天换日,偷梁换柱,偷鸡摸狗,偷香盗玉,偷换概念,苟且偷生……”和“偷着笑、偷着乐、凿墙偷光、忙里偷闲、偷(韬)光养晦…”。真是“一样的偷两样的情”。一个“偷”字道不尽“人间冷暖、世态炎凉”。
我曾读过一本叫做“神偷”的书。是描写大宋时期一位叫做“我来了”的江湖大盗的故事的。此贼专偷官府家的金银财宝。每次偷走官家金银财宝后都会在衙门的墙上留下“我来了”三个大字,以刷存在感。
“我来了”来无痕去无踪。扰得人心惶惶。官府也拿他没有办法。为了安撫民心,彰显政绩,官府只好隔三差五的贴个安民告示“今天府内没有偷”以示天下无贼,形势大好。大有掩耳盗铃之嫌。时间一久“我来了”便成了江湖上有名的“神偷”。
“神偷”与”国偷”同属一类,“神偷”偷的是金银财宝,“国偷”偷的是普天之下,“神偷”偷到手后一般会匿迹江湖,所去无踪。而“国偷”偷成后一定会诏告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皇臣”。可见偷与偷也是不同的。
下面我要讲的只能是“小偷”。因为讲“大偷”需要的是胆识智慧,且山高皇帝远与我无关。而“小偷”就在我的身边,即便我说得不够精准最多罚喝一杯咖啡。
话说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在全国展开,形势一片叫好。水稻亩产过万,花生壳能做摇篮,两人拔个大萝卜。好一派欣欣向荣的丰收景象。于是大家都来吃“大食堂”,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但是,不足一年,粮仓告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食堂就此解散了。紧接着就是三年的饥荒。
其时,我们村里有一位周姓的小学校长是个大好人。从教多年,为人师表,可谓桃李满天下。
平时里,周校长是一位谨小慎微,胆小如鼠的本分人,从未做过出格的事。五十年代中期,为了响应国家“多生孩子”的号召,他的妻子还当上了“光荣母亲”光荣了一阵子。
问题在于,孩子多了由大食堂改为分小灶吃饭后,家中粮草就明显不足了。孩子们又恰好是长身体的黄金时期。日食升米乃是活命的需要。孩子们肚子一饿,个个都像窝中的小鸟一样嗷嗷待哺。周校长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于是,做为父爱的他,做出了他一生中最为大胆也是后悔半生的决定“晚上到地里偷集体的地瓜以解饿肚之急”。
学校距离队里的地瓜地约百米左右,只要一个箭步就可以到达。
那天正是下弦月,子夜时分,天空下着小雨,四周静悄悄的,周校长摸黑的向地瓜地进发,百米的路程对他来说却是那么的遥远。走得十分艰难。到达之后,他先是环顾四周,然后小心翼翼的上下其手。一共挖了十多个地瓜,又小心翼翼的将其装进了一个书包里,本以为已经大功告成,打算神不知鬼不觉的离开时,突然一束手电筒的白光向他射来,正好落在他的脸上。他被大队巡逻队的民兵们逮个正着。人赃俱获,他无力申辩,只好随民兵到大队部里喝了一夜的白开水。第二天一早,社员们从高音喇叭里听到了他声泪俱下的悔过书。同时他还接受了“挂牌游田”的处罚。从此失去了校长的职务。代价可畏大矣。
周校长偷地瓜的事传开后,有人对他表示了婉惜和同情;有人摇着头说了许多个想不到;有人说“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还有人说他是为师不尊。而我觉得周校长是低估了群众的阶级觉悟,做为小学校长难道他就没有教过《刘文学》的故事么?刘文学是谁当年的小学生们都懂。
其实,在生产队时期偷吃地瓜的事多了去,我也不例外。不同的是我们都是在大白天里“明着拿”,换言之就是公开的偷。出工时跟随大人们到地里一起挖地瓜,挖出来后专挑个大皮白的地瓜就地刮皮吃。一直吃到肚饱为止。连同地瓜里的寄生虫一起下肚。结果是吃出了一个个鼓鼓的蛔虫肚,有了蛔虫肚就有了宝塔糖,甜甜的很好吃。这也是没有法子的事,那时候是真的饿了的呀?
换上现在,你还会对周校长当年的“偷”说三道四吗?倘若周校长是个“大偷”,像汉高祖刘邦那样偷走了霸王项羽的国,像朱家父子那样偷走了大元皇朝建起了大明皇朝,或者像大宋神偷“我来了”那样偷艺高超不留痕迹。再倘若周校长是一只黄雀而不是蝉。那么他的命运就会不一样。可惜的是历史没有如果,周校长也只能是周校长,他生不逢时,只能自取其辱。命也运也。(待续)
摆渡人
2024.12.29日于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