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温暖心灵的文字写作与读书

我们为什么要去读经典?经典对写作到底有什么用

2017-02-21  本文已影响4544人  芭蕉绿了

1     经典所具有的一些特质

近日在读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要读经典》。本文并不是该书的读后感,而是借用卡尔维诺对经典的定义,谈谈自己对经典的一些理解。我们也可以根据他的定义,来判断一下哪些作品是经典作品。

我们为什么要去读经典?经典对写作到底有什么用

卡尔维诺从十多个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相对于一般作品,经典作品所具有的一些共同特质。他认为,经典作品本身是“一个自足的宇宙”,它不仅是多次重读的,而且是读不完说不尽的,它永远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你每次读都感到会有一些独特,新颖和意想不到。

卡尔维诺认为,经典于对喜欢它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并且会产生某种特殊影响,构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青少年时期的阅读,具有形成性格的实际作用,经典所提供的经验模式,日后会持续在青少年身上起作用,天长日久,会沉淀为其内部的一种机制。作品可能被忘记,但种子却留在了身上,留在了其精神地图中。

在卡尔维诺看来,经典有先前解释的气息,带着它所经历的各种文化。它能不断在它周围制造批评话语,却也总是把那些微粒抖掉。面对喧嚣的现代社会,经典可以把现在的噪音调成一种背景轻音。

一个人在完全成年时首次读一部伟大作品,是一种极大的乐趣,因人生阅历和经验的增加,他会欣赏更多的细节,层次和意义。他会更加理解那个比现实经验的世界更高一个层级的书本所构成的世界——现实世界发生的只是一个分叉了的可能性,而书本的世界却是这些可能性不断排列组合的总和。

2   经典如何助益人生

任何人的一生,都要面临和处理三大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物),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三是人与自己的内心的关系(人与自我)。人们所有的痛苦,都是基于这三者关系的不良而产生的。而经典作品,就是阐释人们在处理这三大关系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最基本的人性——善良,美好,纯真,也有丑陋与阴暗。

经典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人,认识社会。中外古代经典和近代现实主义作品,均是围绕处理上述三大关系展开。人生百味,社会万象,人性之美与人性之恶,在经典作品中均有充分的展现。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经典作品有对人性深刻的分析与洞察,虽是虚构,但富有生活的质感,真实可触。

《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教给我们如何为人处世,如何修齐治平,把握做人的根本;中国四大名著,雨果、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的作品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在这现实中生存和挣扎的浮世绘与众生相。《鲁宾逊漂流记》《老人与海》则展现了在无与伦比的自然力面前人自身的力量。

这些经典作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引起一代又一代人的共鸣。那些人性的光芒,光华灿烂,在暗夜的星空,给我们带来信心,温暖和勇气。而面对人性的阴暗,我们做不到上帝和佛祖那样的慈悲和悲悯,但至少,我们内心会保存一份对光明与美好的向往,而不至于对这个世界太绝望。

经典帮助我们在处理与它的关系中确立自己。读书是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最有效,最简单,最经济的方式。而读经典,则会提升人的精神世界的格局与层次。

在与经典的交流、碰撞,反思、对望的过程中,我们的精神世界会不断丰富、更新与重建,不知不觉中,它会沉淀为构成我们内部机制的一部分的恒定事物。人在与经典的关系中构建了自己,成为带着经典印记的自己;经典在与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人,而且这种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如果说文化让人有更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么,人文经典则是这个精神世界的主心骨。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阅读经典,是对外部世界的开发,也是对自己内在生命的开发。与杰出的灵魂声息相通,魂魄与共,使人精神成熟,人格丰满,这真是人生莫大的幸福。

经典可以帮助我们从容面对这个现实的世界。面对这个喧嚣的物质的世界,我们有太多的浮躁,无力,恐惧。而经典则给我们定力和底气,是缓解现代城市病的一剂良药。世界吻你以痛,而你报之以歌。经典的力量,就是心灵的力量。武亦姝小小年纪,让人感到淡定,从容,理性,温和,这就是经典给予她的底气和内在的力量。

专业使你成为某种人,而经典使你成为人。经典就如同一块块金子,虽然不能吃不能喝,看似没用,实则最有价值。经典的价值就在于塑造人。经典由于其内容经受时代的考验,为不同时代的人们所普遍接受和喜爱,具有超越时空的非凡魅力,在不同的时代持续流行,丰富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世界。

正如一位作家说,“只有经典,才能将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把历史上早已消逝的高贵灵魂的讯号传递给你,把一切的美丽和智慧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

虽然我们读的有些东西暂时用不上,甚至永远也用不上。但它会沉淀为一个人的知识背景和思维素材,与其他的知识相互作用、碰撞、整合,从而影响人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判断。

3   经典对写作到底有什么用

经典对写作的具体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古今两位名人的例子来看看。

柳宗元是古文大家,文的成就大于诗。他在《答韦中立书》中谈到了自己的写作经验,我们看看他是如何成为大家的。

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参之《谷梁氏》以厉其气,参之《孟》《荀》以畅其支,参之《庄》《老》以肆其端,参之《国语》以博其趣,参之《离骚》以致其幽,参之太史公以著其洁: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为之文也。                      ——柳宗元《答韦中立书》

柳宗元把诗书礼易春秋这五经作为其创作的“取道之原”,而“旁推交通”的实质就是通过博览来熏陶自己的审美情趣,进一步扩展自己的艺术视野。正是这种对经典的悉心揣摩与学习,不仅使他获得深厚的人格积淀,而且使他的文章气韵生动,风格丰富多彩而又鲜明统一,终成一代大家。

阿城被誉为“动词用得最好的中文作家”。他的文章里,动词和副词的使用,极为熨帖。这应该得益于他少年时从旧书里得来的文字经验。

阿城的文字简洁,洗练,深刻,有力道。但洗练并不意味着单薄,恰恰有着极大的信息量和极强的表现力。这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是阅尽人间春色后的淡然。

经典对写作有什么用?简单说,经典给我们思想和底蕴。有经典,就会有底蕴,有力度。经典已成为当代社会词语的前提性素材。汉语词汇无限的丰富性与可能性都藏在古文经典里。古文底子是基础,白话文写得好的,如阿城,那是因为古文底子厚,根基深。


读书胜于不读,阅读经典胜于阅读一般文本。如果有同样的时间投入,我们为什么不去阅读经典呢?这是最节约时间的方式。对于经典,啃一本是一本,能以一当十。虽然读得慢,但吸收知识和增长内力的效率会更高,似慢实快。从长远来看,这种阅读,产出更有效,甚至更高效。


上一篇:如何读书,才能更有利于写作

【目录】最后的农业社会的生活,不能忘却的时代记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