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间的共性与个性
聆听了黄老师的《昆明的雨》和《短诗五首》,让我对它的“本色语文”“和谐共生”的教学理念和特色有了浅薄的认识与思考。
《短诗五首》是和克杰老师的同课异构,也许是受《断章》的启发,脑子里面竟频繁跳出一组词:个性与共性。
听过余映潮老师的课,严谨规范,板块清晰,活动任务驱动,训练方式易模仿;也听过肖培东老师的课,善于问题切入,牵一发而动全身,浅浅的教,深深的读。今天听黄厚江老师的课,有点像耍醉拳,于平淡无奇处起波澜,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让学生不断走进文本深处。
其实大师身上的共性都遵循语文教学规律,重视听说读写训练,深入阅读文本,挖掘文本丰富的内涵,步步为营,整体训练。
大师们的道法自然是高明的,有时我们学的还只是些皮毛。对文章的阅读除教给学生方法技巧外,平时教学中更注重学生的实际阅读训练,切不可操之过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阅读,让阅读真实发生。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如果能融合诸位大师们的精髓,上出自己的有个性的精彩课堂,该是多么幸福快乐的事情呀!只可惜我们面对新课标,一头雾水。我们的理解还太肤浅,研读的不够深入。以参考书上的答案为标准,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甚至不能对学生的表达做出明确的诊断。对于没有答案的阅读,心中竟没有底气。语文学科不像数学,只要准确的就能证明和运算,而语言是需要反复推敲和玩味的,文章也需要不厌百回读的。语文的备课,更非一劳永逸。相反要推陈出新,上出自己的个性,对学生进行真实的语言和思维训练。
新课标中的 “核心素养” “大单元教学”,“真实情境下的语文活动”,“任务群”“跨学科学习”等语汇又向语文老师发起了新的挑战。
每一位大师的背后,都是在读和写中成就了自己的精彩,让我们与优秀携手,向卓越登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