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煮酒长安

2019-11-05  本文已影响0人  一生一梦里_f6ed

十一月的第一天,穿越一千六百公里,我们来到了默念过千百次的千年古都——长安城。

煮酒长安

中原的初冬清晨弥漫着似曾相识的肃杀和冷峻,近郊的机场公路上,迎接我们的,是一场晨雾。特别的气息扑面而来,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好像都开始欢腾,这是名副其实的北方初冬,我的心底漾开了久违的欢欣。拨开晨雾穿越千年,长安,你怎么这么朦胧和厚重。

一声长安,一个中国。赫赫宗周到巍巍汉唐,十四个朝代的都城,半部古代史的守候。都说你太老,老到听惯了编钟礼乐,看遍了铁马金戈,都说你太硬,硬到吼一声秦腔都裹着罡风,灌一壶烧酒便沉舟破釜。清晨的古城墙那么静谧,灰瓦青砖背后,行走间分明听得见几千年的肃穆与庄严,看得见这座城池中曾经的一张张华夏面孔。永宁门、安远门、安定门、长乐门,不禁想象曾经的每一个晨曦,每一扇城门徐徐打开,长安一次次按着十二时辰斗转星移,恪守着天人合一的美好夙愿,践行着一个民族最庄严的秩序和准则。飞速流转的人类历史之中,川流不息、白云苍狗,但是这世间竟有一座城池,穿越风霜雨雪依然坚守着晨钟暮鼓的肃穆长风。而今,曾经的恪守却变得如此温暖,沧海横流之后,竟然能够找到一方沃土,它的呼吸它的心跳它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分明在道尽五个字,这里,是中国。

煮酒长安

长安,好像真的成为了最具中国内核的朴实城市。并非因为享誉世界的兵马俑,因为雕梁画栋的屋檐城墙,也非为回眸一笑的杨贵妃,漫漫长路上的唐玄奘,这个一千四百年前就拥有百万人口的都城,要找寻历史,叩问来处,真的太过容易了。那抹真正的印记,仿佛就藏在这片土地的每一双眼睛里,藏在秋冬之交的每一丝空气里。那种厚重朴实,那份扎根土地的安稳啊,让你觉得这城,真踏实,活得不虚空。

秋冬之交的长安城,静谧中藏着浩然。喧嚣,聒噪,这些词都和它沾不上边。清晨的寒气并不凛冽,即使青砖的城墙也没让它晦暗缺乏生机,因为那大片的银杏,早已点染出生命的色彩,让片片落叶托起了秋日的厚重。秋在长安好像都变得拥有了气吞山河的气魄,恍惚间真的感觉长安城应该天生就属于秋。春太灵动、夏太炽烈,冬太枯槁,唯有秋,磅礴浩荡,厚重坚实,像极了横亘千古的巍巍长安,更像极了炎黄子孙千百年来心向土地、朴实仁厚的精神内核。

煮酒长安

身处长安城中,我忽然明白陕西作家们的笔为何一直如此扣人心弦,在文学史上成为一道坚实的风景。我忽然明白了路遥在写完《平凡的世界》最后一个字时,把笔一下子从窗口扔出去、一瞬间泪如泉涌的苦楚,忽然明白了陈忠实作为一个农民,立志写出“能在棺材里当枕头的大书”的毅然,我忽然明白了几年前在讲座上见到的关仁山为什么那么真那么直,有着这个时代稀缺的那种纯文人的担当与坚守。这抔土啊,这抔黄土,让这群人即使万劫不复也甘愿做着文学的圣徒,像牛一样耕作,像土地一样无言,因为秦岭渭河黄土高坡早就扎在他们的心坎里,告诉他们,什么才是真正的、顶天立地的踏实的活着。

作为一个旁观者,我真的乐得看着这座城市的一举一动,让我找到的久违的可以唤做精神之源的东西。我丝毫不担心千年一叹的长安被历史压得踯躅不前。岁月总有痕迹,历史本不无声,外表的苍颜是它独一无二的勋章与标识。但长安城独有的,属于民族,属于华夏的魂魄与筋骨,才是它万古长青、永恒亘古的终极要义。护城河边的老头明灭着嘴边的烟火,巷口的路灯杆旁人们仍在下棋,易俗社的秦腔还吼得粗犷,人间的东西就是奇妙,老陕的豪肠就是酣畅。作为一个见证者,长安罕见的给人奇妙的归属感和共情。一口biangbiang面的香气就能让人想起好多诗一样醇美的少年时光,一碗凉皮一个肉夹馍足以让人发觉有些食物有些味道就是乡情就是家园。泪光闪闪中,温存的暖意不期而至。长安,真的是一个让你深处他乡,也能觉得这就是家,这就是中国的地方。

煮酒长安

一九九一年腊月二十五,傍晚,陈忠实画上《白鹿原》的最后六个点。他来到村子的苇坑边抽烟,默默的抽到深夜。忽然一冲动,用打火机点燃了干枯的芦苇,漫天的火光里,这个朴实的西北汉子,嚎啕大哭。

也许,长安就像那片熊熊燃烧的明亮火焰,以敦实的厚重豪胆,冲破关中的浓浓雾霭,浇着一壶烧酒,点燃了整个中国。

煮酒长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