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嗤之以鼻,后来望尘莫及

2016-02-23  本文已影响0人  木南LydiaLee234

(一)

   二零一四年,我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省内二本,由于高考期间状态欠佳,结果倒也在意料之中。但我不得不承认,人之本性中的那些幻想和挣扎是我在等结果的半个月中真实经历的。纵然做了最坏最烂的打算,但是脑子里不时跳出来的还是对未出现结果的侥幸――希望考神降临、希望老师手下留情、希望分数线不要太高......现在来看,我几乎看不清晰当初自己抱有侥幸心理的缘由了。

  后来,我来到了录取通知书上的那个大学――一所之前没有放在考学目标内的师范院校,因此对她,我一无所知。在这之前,大概是刚上高一的时候,和多年好友聚餐时说起大学的目标,对着本省唯一一个重点大学却持鄙夷态度,认为可以更好的我能进入更高的学府。

 或许生活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它的反转性吧。于是,命运终于给不知天高地厚的我打了结结实实的一巴掌。后来的四年我就在曾经看不上眼的校园中生活。

(二)

  年少的校园生活总能把我们分成几类人――认真学习的和社会上混的。貌似初中阶段这个分类特别明显,那时候,师长亲友眼中的乖孩子就是老老实实学习的,而我们这些老老实实学习的就被师长们教育要和那些不学习的还在和外面小青年们活的同学少接触,以免被带坏。

  那时候,每个班级中总有几个女生拉帮结派。我们在安静自习时,她们在商量放学后去哪个里浪;在我们的衣服还是父母包办的时候,她们就已经在各大市场中混个脸熟了;在我们对爱情懵懂时,她们早已和自己男友有了肌肤之亲甚至鱼水之欢;如果说只会学习的我们是老师的心头肉,那么不学习还总是惹事的她们便是眼中钉了。

   那时候,只会学习的我们用成绩衡量几乎一切,自觉的把自己和她们之间隔离开来。在眺望着自己人生的同时对她们的后路予以否定,她们出现在我们口中的情况,只是感叹于做了当时的我们感到不可思议甚至“有伤风化”的事情,末了还提醒着自己少接触乃至不接触。好像她们是鸦片,沾了我们的一生就完了一样。

   中考以后,果然不出所料,她们中或辍学、或父母砸钱上了贵族学校。

     高中阶段因为不在一个学校并且大量时间花在考学,彼此更是少有交集。

   近两年,在“网红”这个群体盛行的时代,我偶然在微博上看到当年的“她们”,粉丝量早已破十万,点开看看内容。找到了一个富豪男友,出门非五星级豪华套房不住,节日礼物几乎把大牌奢侈品全收入囊中、说走就走的旅行每月几次......最重要的,男朋友真的非常喜欢她。

   最先看到她们现状时,我们这些学院派还是一脸的鄙夷,后来当这种情况越来越多,尤其身为同龄人的我们还没谈过恋爱时,不由得对自己有些疑问。“为什么她们每次男友都这么多金而且体贴?”“为什么我现在还没有被人告白过?”一,我不丑。二,我并不丑。三,我真的不丑。

  现在来看,就像沈佳宜说:“我从小到大只会学习,可是还学不好。”我们这些学习的人只会学习,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最重要的,我们是井底的蛙,眼前真的只有一片地方,偶尔瞥到旁边的事物,为了维护自己的纯净,坚持认为那是糟粕,从而进行机体排异。而那些早早的舍弃掉学业的她们,无非把时间用在了护肤、化妆、打扮、保持外表形象以及探究男性心理或者更具体地说是男朋友的内心世界上。所以,二十岁还没谈过恋爱的我们注定在陷入爱情时当傻子,而她们,早已获得这种经验。人家正在利用这种经验走上另一个人生巅峰呢!就像路易十五的篷帕杜夫人。用自己的美色长处挤进法国上流社会,做了举世闻名的路易十五的情妇,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让世人为之称赞。

最后,这篇文章的题目“曾经嗤之以鼻,后来望尘莫及”,并不能单纯用意思去理解,深意只可意会。我真正想要表达的是,由于个体生命不同,我们真的不能用自己的想法去约束和评判对方。除了不对不说,你不是她,你不会明白她的选择。而且,我们有时真的对曾经嗤之以鼻的事情,有羡慕之情。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