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真正知晓的父亲——《与父亲的奥德赛》读后
说起来真神奇,这本书来自于文艺青年聚集地某瓣的推荐。

奥德赛这三个字深深的吸引了我,彼时我正在阅读另一本提出“奥德赛”概念的书籍(《在路上》☞年轻的我渴望上路),但找了了很多次度娘,仍旧记不住它的概念。
现在的我仍旧对“奥德赛”一知半解,只知道这是一个英雄被陷害流离失所,十多年靠自己的才智、运气以及坚强的毅力回归故里,并手刃小人的故事。
《奥德赛》(希腊语:ΟΔΥΣΣΕΙΑ,转写:Odýsseia,又译《奥狄赛》、《奥德修纪》或《奥德赛飘流记》)是古希腊最重要的两部史诗之一(另一部是《伊利亚特》,统称《荷马史诗》)。《奥德赛》延续了《伊利亚特》的故事情节,相传为盲诗人荷马所作。
《奥德赛》共12000多行,也分为24卷。诗人把奥德修斯的10年海上历险,用倒叙的手法放在他临到家前40多天的时间里来描述。这10年惊心动魄的经历,包含了许多远古的神话,反映出经幻想加工过的自然现象以及古希腊人同自然的斗争和胜利。第9卷中所写的俄底修斯用计制胜巨人族波吕斐摩斯的故事,突出地表现了他的机智和勇敢。[1]
这部史诗是西方文学的奠基之作,是除《吉尔伽美什史诗》和《伊利亚特》外现存最古老的西方文学作品。
尽管如此,这仍旧不妨碍我们阅读这本书籍。作者也恰好是在研读这本史诗的契机中,逐步了解了那个自己有点畏惧的父亲。
在《奥德赛》的故事中,主人公奥德修斯总是在难关处,得到众神的帮助,并得以一次次战胜困难,走向英雄的结局。
但我们今天并不是要来讲奥德修斯的历险记,我们的重点是当下的“父亲”。
荷马史诗中的奥德赛是古希腊英雄父子的史诗记录,而《与父亲的奥德赛》是当下作者自己与父亲的一部回忆录。
作者是一名古典文学研究教师,开设了研读《奥德赛》的课程,父亲也一同参加了这门研读课。在接下来的研读课程中,作者通过与学生、父亲的研读互动,将一些史诗字里行间隐秘的原因逐渐揭露出来,从而映射到当代自己与父亲的关系中去,或者说他通过研读奥德赛这个角色,逐渐重新认识父亲,理解父亲。
在作者看见的事实中,父亲是一个天性冷漠的人。
但在他人眼中,父亲却也是一个幽默、温柔,甚至有点孤单、软弱的人,这谁说得清呢?
其实从开始研读《奥德赛》开始,作者就已经抛出了这个疑问——哪一面才算是真正的自己。他发问的其实是父亲——“父亲究竟有多少副面孔,哪一面才算是真正的他?”
父亲的心结
故事的起点是从父亲参加了儿子的研学课程开始。
一个八十几岁的老爷子,年轻时因为生活所迫并没有真正完成学业,所以一直心怀愿望。
他们曾经有过对“旅行本身比目的地更为重要”的讨论。在这个话题上,父亲着重强调了结果和成就的重要性,但他在”旅行本身“这个点上 ,其实是有很大的心结的——
“现在我老了......我想我也能理解那种观点了——迈出一步,去尝试,即使失败也无妨,这些经历同样很重要。最起码,你得不断前进。止步不前最可怕。一旦变成这样,你就完了。”
“旅行结束,不再冒险,对他们而言,也就意味着人生再没有其他可能。所以回家,回到熟悉的环境里,相当于从你的人生中剔除了一些事。”
“人生再也没有不确定性,再也不会有新发现了。”
《与父亲的奥德赛》原文
父亲的温柔时刻
父亲很温柔。研读结束不久,作者才从其他学生的反馈中得知父亲每次上完课坐火车回家的缘由,他经常会在火车站遇见同班同学,并且对研读内容进行探讨,对学生的一些疑惑分享自己的一些人生经验,这是作者长久以来所不知道的温柔一面。
在走访父亲的一个好朋友尼诺叔叔时,作者更加了解了父亲的温柔。当时父亲在工作上给了尼诺很多帮助,特别耐心,按照尼诺叔叔的说法是——我就接受了他的关照。
“我是儿子,他很关照我,他就像父亲。”
此外,作者感受到父亲温柔一面的时刻是,当他畏畏缩缩向父母坦白自己的性取向时,父亲竟温柔的说”让我和他聊聊,这方面的事我了解一些”。
与他认知里有点不耐烦、冷漠的父亲完全不同。
后来他才知道,原来父亲在高中的时候被一个男生暗恋,他并没有因此而困扰,仍旧以朋友对待。
此外作者曾经写过一些悲伤的短篇故事,放在父亲桌上,父亲竟然会评论“写得很美,丹。”
当他们得去一个洞穴探究的时候,父亲温柔的对患有幽闭恐惧症的儿子说:”每一步,我都在身边陪着你,如果你实在受不了,咱们就回头。“并主动牵起了儿子的手。
这是父亲为之不多的外显的温柔时刻。
父亲的睿智时刻
此外,父亲也十分睿智,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故事要讲,人无完人,但有些故事要过久一点才说得出口。”比如他被同学暗恋的事,比如他对母亲的赞美。
父亲时常会说出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这并非是他矫揉造作,而是经历过人生各种事项后发自肺腑的言论——
譬如,尊敬自己的父亲——“你父亲就是你父亲。”
譬如对自己妻子由一而终的爱——“你母亲当年很美,不是标志,是由内而外的美。”
譬如对于人际关系的评论——“人与人之间会有牵挂,不是肉体上的,是多年相处积攒下来的各种私密笑话、回忆,只有当事人才知道的点点滴滴。”
这同样适用于夫妻之间的亲密,家人之间的联系。“多年后,即使一切都面目全非,只要两人之间有这种牵挂,他们就还能紧紧相系。”
这本书最后描写的是父亲生病住院的事,本来是个有点悲伤的结局,就像“旅行的目的地”已经到达。但作者描述家人与朋友为努力唤醒父亲而作出的努力又有点滑稽的可笑。
笑着笑着你就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牵挂,实际上就是由那些点点滴滴积累而成,让人心生感叹。
作者在研读《奥德赛》过程中一直提出一个疑问:身体外貌会随时间流逝而变化,但没人能带走的是什么?
是什么?
父亲说——是你的记忆。
有些故事和记忆因为有时间的润色,反而更呈现出泌人的醇香。
奥德赛史诗中雅典娜说:“只有少数儿子长成如他们的父亲,多数不及他们,极少数比父辈更高强。“
在这本书中,作者又是怎么理解的呢?答案就出现在父亲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夜。
我想着这一切,又看看父亲,这也许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晚,然后我想,这个男人是谁?我意识到,现在,我永远没法真正知晓答案了。
爸爸,我又喊了一次,他一动不动。
之后我想,不论如何,我都永远无法知晓答案。我想到这些年来我以为瞒着父亲的事,可其实他一直都知道。好吧,他怎么会不知道?他造就了我。一位父亲以自己的血肉及智慧孕育了他的儿子,通过自己的野心与梦想打造这个孩子,亦辅以自己的残酷及失败。但身为人子,即使脱胎于其父,也无法彻底了解父亲,因为父亲先于儿子来到这世上;父亲比儿子多活了那么多年,儿子怎么追也追不上,永远无法全面了解。难怪古希腊人认为少有儿子堪与父亲匹敌,多数不如,极少数超越。这无关个人价值,这关乎了解。父亲对儿子无所不知,但儿子却可能永远不了解父亲。
《与父亲的奥德赛》原文
《与父亲的奥德赛》是一本回忆录,却写出了历史般的陈旧感,可能就是因为作者不是流水账般的叙述,而是把自己与父亲的互动,父亲的一些往事,家人的一些往事穿插其中,使得这部回忆录看起来也充满了妙不可言的温馨。
他的文字很朴实,情感也朴实。
因为朴实,反而更美,由内而外的美。
我觉得作者在写自己父亲的时候,应该是特别幸福的。
如果说人世间亲缘的随机组合的,我想他应该是很庆幸自己成为了父亲的儿子。
【以下为背景介绍,辅助阅读本书】
1/旁听的缘由:父亲81岁,退休的研究性科学家,问儿子自己是否可以旁听其给大一新生开设的《奥德赛》研读课。
2/父亲对奥德修斯的评价:算不得“真正的”英雄,会说谎,对妻子不忠。
3/我对父亲的原本印象:严厉/真实/数学非常好/坚持将难度视作品质保障/认为快乐可疑,苦难才有价值/偶尔显露出温柔/不作弊,不撒谎/用餐举止粗鲁/父亲对肢体接触的厌恶是由幽闭狭窄的童年生活所致(逼仄的房间住了三个年轻人)
“父亲独立完成,没有得到任何人帮助的每一件事,只除了那篇学位论文,唯一一件他没能自己完成的事,但说到底那并非他的错,‘当时你母亲怀孕了,我得去工作;’我 想着这一切,然后对自己说,难怪他受不了众神对奥德修斯伸出援手。仰仗神明,就不能算靠自己。仰仗神明,就相当于作弊。
4/父亲研读的原因:未完成拉丁语学业。
5/父亲的一些哲理:做好面对意外的准备。别跟个娘娘腔似的。所谓的完美的爱就是胡说八道。只要有书,什么事你都可以学着自己做。我们可以一辈子都坚信某些事,直到有天发现自己错得彻彻底底。死倒没什么,不会更差了啦,就化为虚无,归零了。我不怕‘死’这种状态,到那会儿人已经没有意识了,脱离‘生命’危险了,死之前那段才叫我担心,整个人崩溃,变得特别虚弱,意迷迷糊糊的。每个人都想继续前进,继续有所作为,但要在有自主意识的前提下,没人愿意活得像行尸走肉。他从生活中学会了一些道理。我不在乎别人怎么做,我们和其他人不一样。
6/别人口中的父亲:富有魅力/童年时期的大多数时候,父亲都是自己一个人。(大哥去入伍,父亲母亲工作,弟弟上街与邻居孩子晃荡)那些时光,他都用来读书了。/在军队里,是最聪明的那个。有机会去西点军校,却不想去。/有耐心/好奇心很强/非常尊敬自己的父亲。/没有完成学业的原因:无法接受为了通过论文而写出与之规则相符的东西,不想与自己的朋友竞争,另一方面也害怕失败。不想冒险,不知道自己能否成功而感到恐惧。/特别关心子女成长。快乐且幽默(课外火车站与研读课的同学交流)/坦诚/投入/有自己见解/对学生产生影响。
文章归作者公号正经脸说剧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