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拼爹,更拼自己
(1)社会分层,也要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
前段时间经常读到一种文章,或者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社会即将分层,而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的似乎是教育分层。
有的文章,直接将中国社会分了层,上中下三层,各层人士对子女的教育各不相同,要么不玩中国高考,要么过度焦虑,要么放弃教育。
作为一个生活在三线城市的孩子妈妈,读了这些文章,我表示我很迷茫。
我不知道我和我的家庭处于哪一层?
按文章所言:“据一则新闻报道,一位80后上海妈妈为今年9月即将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列了个学期清单,暑假开销加课外学习的开销达到32万元。”
我的天!
而拥有这样的消费能力的人,还只是处于中层,中产阶级。
上层是怎样的?只能怪自己的脑洞不够大。
算来算去,我只能把自己算在下层。
我认识很多跟我差不多的朋友,我们努力工作,也觉得付出的努力多少有一些回报;我们生活在三线城市,没有学区房的高房价的压力,补习班虽然也火热,但没有那么离谱的价格。所以我们没有绝望。
我们仍然相信“知识改变命运”,我们绝不会放弃孩子的高等教育。
说中层和上层的孩子通常是读私立学校和出国读书。
我所熟识的一些朋友的孩子没读过私立学校,但是在国内接受了基础教育之后,或者大学本科毕业之后,也出国读书了。
今天,我想讲讲这些孩子的故事。
(2)拼爹的同时,更要学会拼自己
“拼爹”是现如今出现的比较多的词汇,而拼爹,似乎不是每个阶层的人能享受的,似乎是上层阶层的人的特权。当然,这样说,也有道理。
但我觉得,其实每个孩子都在拼爹拼妈。
我今天要讲的这些孩子,虽不是上层阶层,其实也都人人在拼爹拼妈呀!
没有爹妈的辛苦卖命地工作赚钱,怎么可能有最起码的出国念书的资金?
如果爹妈没有这种思维理念,宁可卖掉房子,也要送孩子出去接受先进教育,怎么可能有出国念书的机会?
但是,这些孩子,不仅仅拼爹,他们更在拼自己。
我的一个好朋友黄小敏,今年8月底送孩子去美国读书,回来给我讲了一些见闻。
黄小敏的哥哥的女儿也是今年去美国留学。
黄小敏的哥哥算得上是个“土豪”。
但这个“土豪”,也是靠自己的真本事打拼出来的,遭过常人没遭过的罪;吃过常人不想吃的苦。
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虽然极为疼爱他的独生女儿,但也并不娇生惯养。
举两个小例子。
有一年,黄小敏的哥哥在外地的楼盘即将开盘,正好女儿和她妈妈在那座城市旅游,就让司机带她们母女去看看。
女儿急着回家背单词,对司机说:“有什么好看的,那都是有钱人看的。”
司机是多年的朋友了,瞪孩子一眼:“那还是有钱人盖的呢!”
哥哥的女儿是真没把自家划到“有钱人”的行列。
她也真不知道她爸有多少钱。
哥哥的女儿没去国外读美高,也没读国际高中。
当然,她在国内读的那所学校,据说全校400多名高三毕业生,仅有30多名参加国内高考,其他均被国外名校录取,或被保送至国内知名大学。
所以,哥哥的女儿读初中时就知道自己以后是要去美国读大学的。
有一年,黄小敏的老公,去哥哥所在的城市出差。
去哥哥家拜访,哥哥的女儿正在复习英语。
姑夫问她:“茜茜,以后打算去哪所学校读大学呀?”
茜茜说:“当然去美国啊。”
姑父又问:“怎样去美国呢?”
“考托福啊。”
“你考过没有?”
“没有,我现在还在学。”
“那你试过一次没有?你应该试着考一次。”
“我还没把握,等有把握了再试。考托福,报名费很贵的,你知道吗?”
那一年的茜茜,已经读高一了。
她是一个纯净的孩子。
就是这个茜茜,到美国后,经常凌晨三点睡,清晨五点起。
黄小敏很心疼,在美国时劝她不要熬夜,要爱惜身体。
茜茜与黄小敏的女儿菁菁交换一下无奈的眼神:“以为我们想啊?书看不完,作业写不完。不熬夜我做不到。”
在美国,另外一个孩子也给黄小敏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黄小敏母女到美国后,她哥哥给她们安排了人陪同,配好了司机和车给她们。
黄小敏在飞机场见到了那位司机,有些出乎意料,一个非常年轻的高个儿男孩。
看样子像个学生。
一问,还真是个大学生,而且还是一所著名名校的学生。
黄小敏心中暗自惊讶。
女儿菁菁却哑然失笑。
舅舅安排好这一切,却并没直接告诉黄小敏,是茜茜告诉菁菁,到了美国后要跟一位叔叔联系,他会负责菁菁和妈妈在美国期间的出行与住宿,并会陪同她们。
茜茜告诉了菁菁那位叔叔的微信与电话。
现在的年轻人,有微信哪会用电话?
所以菁菁一直与那位叔叔微信联系。
菁菁是个有礼貌的孩子,称呼对方“叔叔”。
那位叔叔似乎有些搞笑:“好吧,你可以叫我小李叔叔。”
见了面。才知应该改叫“小李哥哥。”
小李是个非常称职专业的导游、司机。
在他的陪伴与讲解之下,黄小敏感觉不虚此行。
很多时候,黄小敏甚至觉得,这小伙子,应该是个专业的导游吧?
小李对很多城市的历史、文化弄得很清楚,侃侃而谈,可对他自己,他自己的家庭,很少谈及。黄小敏感觉这孩子比自己还要成熟。
小李挺友好,也给了菁菁许多建议,关于在美国读书,交朋友之类的。非常专业的,来自一个学生的真实体验。
这又让黄小敏打消了“这孩子是个专业导游的”想法。
菁菁发现小李发微信时,一会儿英语,一会儿汉语,而且经常是繁体字。有些好奇,忍不住问了问,小李说:“我的老板是香港人。”
最后几天,黄小敏的嫂子也来美国了,陪伴她的也是小李那个公司的人,看上去是个管理层的。
他一见到黄小敏就问:“那小李怎么样啊?”
“非常不错!”黄小敏赞不绝口,还是忍不住问:“他是个大学生吗?旅游景点的解说那么专业。”
“是大四的学生,他大二就来我们公司兼职了。自己赚取学费。挺不错的小伙儿。”
那位管理层人员,五分钟之内就将小李的真实情况“交代”个清清楚楚。
小李来自广东,父母离异,父亲已有美国身份,小李在国内完成基础教育来美国读大学,小李也有“身份”,有美国身份。
而美国学生,都是习惯于打工赚学费的。
(3)他们不是真正的“拼爹”一族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一个原因是经济发展了,一个原因也在于,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的父母会像中国父母那样,巴心巴肺地为孩子呢?
如今许多出国读书的孩子,并非来自什么大富大贵的家庭,一年几十万的学费、生活费,也是父母一年甚至几年的全部收入,压力沉重。但为了孩子,也觉得值了。
而这些家庭的孩子,其实也知道父母的不易,学习拼命,生活节俭。
我的一位朋友林琳,亲自陪同孩子参加过一次SAT考试,深有感触。
SAT由美国大学委员会主办,其成绩是世界各国高中生申请美国大学入学资格及奖学金的重要参考,它与ACT都被俗称为美国高考。但他们只是录取学生时参考的材料之一,不像中国高考一样起完全决定性的因素。
SAT目前在国内并没开设考场,中国学生通常选择去香港参加SAT考试。
林琳的孩子那次是第一次参加SAT考试,也是孩子第一次去香港。林琳不放心,决定陪孩子一道。
孩子当时在一个机构学习SAT的冲刺班,听说那个机构有SAT考试团。
由于林琳自己对香港也不是很熟,就报了两个名额,参加了那个考试团。
母女二人跟随考试团到达香港,已是下午五六点钟。
林琳的感觉,那就是一个旅游团,只不过团员都是到香港来参加考试的孩子。
那些孩子,绝大多数已不是第一次参加这种考试,有的就算是第一次参加,但都有同伴,所以,很少见到家长陪同。
那次的考试团,除了旅游公司的导游和那个机构的一个带队老师以外,成年人就是林琳。在车上还有孩子称呼林琳“同学”。
孩子们到达香港的酒店,导游和老师告诉大家第二天早上的集合时间,居然是清晨5:30,叮嘱要早点休息,明早不能迟到。
然后就让孩子们自己出去找地方吃饭。
林琳觉得奇怪,不是说8:00进考场,8:45开始考试吗?
为什么要那么早集合?
让孩子们多休息一下不好吗?
对孩子们来说,这是多么重要的考试啊!
导游说,酒店离考场很远,在路上也要差不多一个小时呢!
林琳不想多事,赶紧带女儿出去吃饭。回来后稍事休息,洗漱睡觉。
林琳担心女儿紧张睡不着。
女儿似乎比她淡定,不一会就听见她均匀的呼吸声。
她睡着了。
林琳放下心来,一会儿也入睡了。
不知何时,一阵敲门声将母女俩都惊醒。
林琳看看表,十一点半,不知出了什么事,走到门口,从门上的猫眼往外看,发现是导游和带队老师。
于是问什么事?老师说提醒孩子该休息了。
林琳有点气恼。
早休息了,明天那么早要起来,还不休息吗?现在却被你们吵醒了。
第二天一早,不到五点,导游就开始逐个房间敲门,催孩子们起床,每人发一瓶水,一个面包。
在大厅点名,发了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考试用具,就上车出发。
孩子们睡眼惺忪,拎着行李箱上车。到了车上,好多孩子手里还拿着笔记本或是书本,争分夺秒复习。
到了考场,门口人山人海,大多是考生,也有自由行来考试的。
难怪有人戏称那些考点为“万人坑”。
考试团的孩子们排着长长的队准备进考场,都是推着行李箱进考场的。
林琳的女儿还幸福一点,毕竟妈妈陪着,有人帮她拿一下行李箱。
看着这些推着行李箱,背着沉重大书包的孩子们,林琳说她的眼泪都快出来了。
这些孩子,在有的文章中,有些人的嘴里,都是富二代,至少也是有钱人家的子女。
可他们的努力,他们的拼搏,不应该被忽略。
孩子们8:00进入考场,出来时,却已经快到下午2:00了。
早上只是吃了一个面包啊!
出了考场,导游就招呼孩子们上车,直接去火车站。
到达火车站,已是下午四点多将近五点。
导游将孩子们送到火车站,他们的服务就结束了。
孩子们四散去找东西吃。这是他们那天的第二顿饭。
而就在那天,他们还经历了他们人生中一次非常重要的考试。
这些孩子,他们不是真正的“拼爹”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