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文化”下我们这代年轻人真的丧吗?
刚刚在白岩松书上看到一句话“我们今天应该换一个角度去看十三亿普通的中国人,看他们并不宏达的梦想、改变命运的冲动、依然善良的性格和勤奋的品质。今天的中国人是由刚才这些词汇构成的。”看到这里的时候,不禁鼻头一酸。
刚刚经历过考研,在过去的这几个月里我看到过一个个考研人早上拿着速溶咖啡排队接水的场景,我看到过天还未亮稀稀拉拉裹好棉袄从宿舍楼出来的身影,我看到过在图书馆大厅并排放着的一个个小马扎,我看到零点自习室的灯火通明,我知道大家都很努力,也都不容易。
前几年很多人都在说“佛系”,这些年很多人又说现在的年轻人很丧,越来越没有目标了,真的是这样吗?
之前看过一个李雪琴的采访,我觉得她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她说“现在年轻人的丧,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丧,这是一种缓冲,一方面是对996生活的无力感,一方面是在精神上让自己放松一下。”
在这个时代,机会似乎变多了,但压力也更大了。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承受着几十年前想到没有想过的学习工作的强度和压力,能坚持生活下去,我觉得已经很坚强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老弟今年才高一,每天早上六点到晚上十点被安排的明明白白,在全家还在睡觉的时候一个孩子却起来学习了,是自律吗?根本不是,是学校的压力他不得不起。记得我父亲说当初他上学的时候经常逃课去踢球,课本几乎都没有翻开过。
在一些长辈们的眼里,我们这代人似乎越来越丧了。这种丧是他们觉得我们没有目标了,我们变得开始妥协了,我们不再抗争了,我们开始沉迷于娱乐产品,我们没有那么认真了。其实并不是,如果我们这代人真的变丧了,那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选择苦哈哈地待在北京上海呢?为什么考研人数逐年攀升呢?我认为这一代年轻人其实还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他们也很努力在实现那些看起来并不宏大的目标。
但社会没有几十年前那么简单了,很多机制存在问题,一些政策需要完善,社会不公仍然存在等等,我们改变不了这些,这些让我们常常经历挫败,我们再一次近距离看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我们选择暂且歇一歇,因为一直“打怪”太累了,我们看起来好像变丧了。
但这种丧于整个人生来说就像课间和课堂的关系,即便在竞争激烈的时代你也不能要求学生在课间也不能闲下来发会呆或者聊个八卦吧,谁又能说课间闹腾的学生一定课上不好好学习是个对学习不认真的人呢?
“丧”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也是这样的,它作为一个缓冲,让我们心灵得到释放,我们一边说着“算了,不干了”一边第二天依旧准时起床做一个打工人,谁又规定我们不能一边抱怨一边努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