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事新编》阅读笔记(2)

2024-09-20  本文已影响0人  黄思明
三鲜面‖如侵立删 摘录自艾理士书籍插图‖如侵立删 书籍封面‖如侵立删 书籍封面‖如侵立删
这半年来,不知怎的连养老堂里也不大平静了,一部分的老头子,也都交头接耳,跑进跑出的很起劲。只有伯夷最不留心闲事,秋凉到了,他又老的很怕冷,就整天的坐在阶沿上晒太阳,纵使听到匆忙的脚步声,也决不抬起头来看。
“大哥!”
一听声音自然就知道是叔齐。伯夷是向来最讲礼让的,便在抬头之前,先站起身,把手一摆,意思是请兄弟在阶沿上坐下。
“大哥,时局好像不大好!”叔齐一面并排坐下去,一面气喘吁吁的说,声音有些发抖。——摘录自《鲁迅全集(共21册)》其中第三册《故事新编》小说《采薇》

鲁迅这篇故事,由孤竹君的老大伯夷和老三叔齐逃到了周王的养老堂始,以两个老人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为结束。

我在想,他们俩为何偏偏逃到周王的养老堂里呢?恐怕还是当时大家都盛赞周王仁义道德,敬老爱幼,与民秋毫无犯,而纣王无道,风评很差,天下早就民心思变,议论纷纷。

民心这个东西很好玩,你越是高压,它越是反抗,你越是官民一家,那大家都很安宁。此时的民心都向着西岐,他兄弟俩自然就跟着舆论,逃到了西岐养老堂啦!

但是很有意思,置身事外,看到的都是光鲜亮丽的一面,真要深处其中,看到的都是瑕疵和不堪入目。男女朋友关系,亲子关系,君臣关系等等大抵如此。

没来养老堂时候,他两个人对西岐想象的都是美好的,都是正能量的,真要入住西周的养老堂,发现里面也是太多的污浊不堪,太多的尔虞我诈,太多的藏污纳垢。两个不事生产的公子老哥,又岂能真正了解明间疾苦呢?然而,他们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这才从养老堂逃走了。

由社会关系,再到男女朋友关系。没结婚前,看到的都是对方的优点,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不好的缺点,也能自己圆过去。一旦结婚后,矛盾渐渐呈现。原来能够忍受的小毛病,也就不再忍让,种种瑕疵和缺点,也慢慢放大,争吵不断,三观不合,乃至闹到暴力动手,甚至离婚收场的比比皆是。

原来做臣子时,毕恭毕敬,小心翼翼,毕竟“伴君如伴虎”,只能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一旦和皇帝攀附上关系,比如结个儿女亲家之类。多年后,没想到那个外甥竟然登上了九五之尊,既然是甥舅关系,好像也就那么回事。

渐渐地,君臣关系变成了亲戚关系。于是,也就不那么恭敬和小心,再怎么肆无忌惮,再怎么得寸进尺,大概率也是不会惩处自己亲舅舅,不是吗?心有多大胆,行动他就有多大离谱。最后结局辞官养老去的还算好的,弄到满门抄斩的也不在少数。是的,我说的就是历史上的皇帝和皇后家族关系。

此外,亲子关系,恐怕也难出其右。子女年幼时,智识未开,蒙昧纯良,一切未懂。这时候,孩子看父母多是“高大上伟光正”的。父母在这种“神圣的憧憬目光”中,很容易迷失和自负虚荣起来,如果不觉醒和走出迷失,将来,他们的亲子关系可能会出大问题。

等到孩子渐渐长大,见得世面多了,智识开阔后,再回头反省过往,见到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似乎都很愚昧很反智,乃至处处所想都是不堪回首和不忍细思。这种落差,难免让孩子心头有了微堵,这时父母再来干涉孩子生活,并且唠唠叨叨永远没个停止,甚至孩子每做选择时,父母还在自负和虚荣里出不来,必须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实施,否则脱离亲子关系。此时,“新仇旧恨”一齐涌上心头,亲子关系自然一下子冻为冰点,甚至断亲失联也就在所难免。如何打破僵局,这就需要智慧和技巧了。

昨天,我又看到一位家长在发视频说,自己已经和原生家庭断绝来往了,这是对自己妻子和孩子的负责,不让原生家庭再一次干涉和影响生活的质量,哪怕就是精神生活质量的下降,也让他很不能接受。

最后,我要说说鲁迅文章被删去课本这件事,实际上也没必要过于激动。哪怕学校不要求,有些老师也在极力推荐孩子阅读鲁迅,譬如我的东北小朋友枝枝,老师就要求他阅读《朝花夕拾》,虽然他也读得不是很懂,但无所谓老师只负责一个种下“种子”,开花结果要到二十年后,甚至是三四十年后。

是故,我们仍然看会鲁迅原文小说,鲁迅把善良和邪恶全部都展现给我们看,自己去琢磨,自己去消化,这才是最好的教育。一股脑把鲁迅文章放到中小学课本,让孩子畏难,从此恐惧鲁迅,也不是什么好方法。

接受当下,接受现实。很多东西,它只是立场不同,并没有绝对的对错,这是很值得思考与反省的。有时候,得与失之间,也很难界定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