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跟拍21年的真实“恐怖片”,剧透了我的一生
1964年,英国导演迈克尔·艾普特拍了一部纪录片叫《7 up》。
跟踪拍摄了14个来自英国不同家庭的7岁孩子成长的一个又一个7年。
因为记录了14段比戏剧更精彩的跌宕人生誉满全球。
很少有人知道,还有一个日本版的《人生七年》。
它起步稍晚,却后劲十足。
仅仅拍到28岁,就已足够让年轻观众感喟。
1
“我的人生理想,不是自己的”
直树是一名办公室职员的独生子。
7岁时,节目组问他,长大后想做什么?
他说,想当钓鱼选手。
孩提时的人生理想,似乎是拍脑门儿想出来的,但很明确。
14岁再问,他反而说不清了。
补习班上了不少,志向却日益模糊。
“某方面的职业人士,做最好的。”
至于哪方面,怎么个最好法儿,直树毫无头绪。
21岁,他的理想又具体起来,也很实际。
在东京上大学的直树,励志要当一名检察官。
14岁说不出所以然的“最好”,21岁好像终于有了答案:
既能帮助别人,又能挣很多钱,就是最好。
所谓的“好工作”就像独木桥,挤破头想要过桥的人太多了。
中途落水者,是大多数。
直树是大多数中的一员,由于没能通过法律考试,毕业后只好另谋出路,在一家咖啡店打工。
这样的职业起点,似乎和直树追求的“最好”相去甚远。
但恰恰是看似不般配的职业环境,让拥有良好教育背景和学习能力的直树格外出众。
很快,他就从临时工成为正式工,又从正式工跃升店长。
曾经和所有人一样满心期待着高起点,最终选择了从最低处默默攀登。
28岁,接受过社会历练,再来审视那个未竟的理想,直树幡然醒悟:
原来当初想当检察官不过是因为挣钱多、地位高,和自己内心的愿望并没有太大关系。
年少时的幼稚并非定高了目标,而是根本没分清是谁代替自己定了那样的目标:
家人也好,社会的潜移默化也罢,都不是直树自己的。
意外选择的工作给了他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也因此开启了新的挑战。
全国上千家连锁店销售大赛,直树带领的分店以傲人的业绩拔得头筹。
这让他强烈地感受到:
“成功”不是虚无缥缈的一个标签、一个头衔,它是用实打实的付出换来的沉甸甸的成绩。
没能在毕业后一步站在高处的他,为自己下了一盘大棋:
长本事、攒经验,从独当一面,到独立门户。
直树有清晰的目标,并准备一步步地实现它。
幼年无知,人生理想或许会被世俗的标准轻易干扰。
所幸成长的一个又一个七年里,总会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
区别只在早与晚。
2
一直都在失败怎么办
贵子是一个家教严格、拼命努力的东京女孩。
童年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闲。
那时节目组问她:
“最想要什么?”
聪慧如贵子,脱口而出就是终极解决方案——另一个我。
“我就不用做作业,可以出去玩了。”
优渥光鲜是别人看见的,压抑辛苦只有自己吞咽。
7岁时,贵子就开始了补习班生涯,为此每周要坐2次火车。
此外,还有钢琴、游泳、书法、剑道……
她没有喘息的机会。
紧锣密鼓的学习日程,是满满是父母的期待。
贵子并不是叛逆的孩子。
她很要强。
无论学什么都认真努力,希望取得好成绩。
但天意弄人。
小学、中学、大学,在所有重要的升学考试中,贵子都未能进入第一志愿。
命运像是给她下了个可怕的魔咒。
越是迫切地想要,越是与想要的失之交臂。
优秀是一种习惯,失败似乎也是。
面对毕业后的求职,贵子早早做好了失望的准备。
没想到的是,她得到了最想要的工作,入职航空公司成了一名空姐。
对一直想成为“别人家的孩子”而不得的贵子来说,仅仅是得到自己想要的这一点,已经足够她喜极而泣。
“这也许是我人生第一个巨大成功,我感觉终于让他们自豪了。”
自己被挫伤的野心、父母被辜负的厚望,终于在这一刻集中得到了补偿。
要强如贵子,积极努力地工作,目标树得乐观明确:
“希望他们感到安心,并且随时提出任何要求,因为我会照顾好他们。”
可惜生活并不会永远一帆风顺。
仅仅3年后,航空公司就破产了。
航司的重组之路颇为艰辛,就连空姐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股价的涨跌。
哪怕一点疏忽,都可能让前途变成未知数。
放弃当空姐吗?
贵子不会。
她走过的“弯路”太多了,这又算得了什么。
28岁,是她转入日本航空工作的第7年了。
早已从青涩的新人变成资深的前辈,负责头等舱。
过去那些失之交臂的遗憾,并没有成为绊脚石,反而成了她战胜困难的底气和力量。
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都说“否极泰来”,熬不住的再坚持一下,光或许就在前方。
3
“别无选择”,并非真的没得选
光平是制陶家族的第16代传人。
7岁的他笑眯眯地说,长大了想像父亲一样制作陶器。
理由很简单,“因为我是他的传人”。
长到了14岁,转眼打脸。
干点什么都行,就是别让我再制陶了。
如此巨大的态度反差,事情远不是“变心了”这么简单。
在光平的童年记忆中,父亲的工作坊是戴着光环的。
10多位工匠在父亲的带领下创作大大小小的器具,令年幼的光平充满了向往。
后来,经济低迷,工作坊艰难运营。
最终没能扛住大风大浪,倒闭了。
那之后,父亲只好自己做些小活计补贴家用。
日子撑过来了,祖传的手艺也在孩子心中跌下神坛。
或许就是从那一刻,光平从父亲的背影里看到了挫败,打消了儿时的梦想。
他报名了技校,期待另寻一技傍身。
可人在意难平的时候,学什么都费劲。
光平始终无法适应学校的环境,竟然等不及拿到毕业证就退了学。
简直像在四通八达的街道,莫名其妙地钻进了死胡同。
只是这一次,他有了意外的发现。
21岁的光平开始认识到父亲创作背后的心意。
哪怕只是聊以谋生的作品里,也藏着这个制陶家族十几代人的传承。
更让光平意外的是,拔腿想要和制陶分道扬镳的自己,下手却又和父亲殊途同归。
经他之手,萌萌的小动物无不有一张快乐小孩的脸,背后藏着那个阅尽千帆归来的少年。
28岁的光平说起“回家接班”这件事,只是轻描淡写地描述为“别无选择”。
可只有他自己知道,别无选择之后,才发现回头路上遍地宝藏,是多么值得庆幸和感激。
艺术创作,只有心里有了才能表达出来。
几经沉浮过后,光平做出了表达内心的作品,自觉扛起了从“接班”到“创业”的家族重任。
这个大人没有背叛儿时的心愿。
他还说,他想做出自己的单纯。
4
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人生没有多少个7年。
从7岁到28岁,孩子们在镜头记录了四次“成长”。
时间带给他们最大的变化,是重新发现“人之常情”。
21岁与母亲吵翻,离家出走的女孩。
直到自己当了妈妈后,才体会到做母亲的心情。
有时,我们一心向高处攀登,忘记了感受生活。
直到面临失去,才领悟日常可贵。
失去可能是人为的。
航空公司重组后,贵子和一起奋斗过的同事开始自掏腰包,组织聚会。
以往习以为常的相处,各自分散后越发珍惜。
失去也可能来自天灾。
在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中,海啸与核危机接踵而来。
哪怕是距离震中380公里的东京,也有不少人被困在外无法回家。
回不去家时,家才显得格外重要;
危险发生时,才知道自己最在乎的人。
那天,直树来不及庆幸自己还活着,着急与家人朋友确认安全。
得知他们全部安然无恙后,才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那之后,他便经常回家。
从此知道自己的挂念和努力的方向,始终都在同一个地方。
28岁,谈理想嫌晚,谈余生还早。
可4个7年已经足够让他们醒悟:
自己是谁、想要什么。
纪录片外,第一批90后也已经到了而立之年。
因为没能走上那条看似“正确”的道路,未来就会黯淡吗?
其实不会。
作家史铁生曾说:
“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
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毫不特殊。 ”
生活泥沙俱下也好,一路坦途也罢。
只要大胆地向前走,你就会看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