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修学
《道德经》第一章| 道为天地万物之总源| (心解-下)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什么是常无呢?就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才能观察清楚宇宙间的万事万物的变化。
如果你的心是杂乱无章,是烦乱,你都体会不到天地的变化,体会不到它的妙处。
但是这个无是不是你就把心回归于大道?用佛法来说,是不是就是“回归常寂光”境界了呢?那还远远没有达到。
这个无在这里,按我自己的理解,是先把自己的心暂时放下。佛法说三大烦恼长相随,妄想、分别、执着。不要说放下妄想,也不要说放下分别,更不要说放下执着,我们暂且把它放的淡泊一点,就能观察清楚天地万物,心越来越清净,看事物看的就越透彻。
菩萨修学阶梯,是菩萨的路线图,《华严经》正宗分的各卷都说明此内容,分为七个阶段: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只有到了妙觉的果位,才是真正回归了大道。
在这个常无的过程中,都是去除掉心里的一点障碍,心就恢复一点清净,用这个心来观察世间的万事万物,你才能看得出来,原来道是这么微妙的东西。
所以伏羲氏做八卦是怎么观察的,就是让心放清静,静下来分析观察,来看天地的这个规律。
“常有欲,以观其徼”什么是常有?有意识、有思维,用思维和意识来分析看日月星辰的走向、来观察什么时候种庄稼、什么时候收割,这个都是用我们的意识心来做的这个工作。所以说有和无是相对的,有生于无。
佛法里边唯识宗的一个说法,叫做见分和相分。佛法讲妄想、分别、执着,妄想是最难断。
用唯识宗来说,本来是没有这个世界的。高山流水都是没有,是由什么变化出来的,是由我们阿赖耶识里边的相分。它是不是外在的东西呢?其实不是,是你本来的心所显露,这就是阿来耶的相分。
还有一个是阿来耶的见分,什么是阿来耶的见分呢?微妙的波动,只有八地以上菩萨才能看的见的一种波动,我们把这个波动称为阿赖耶的见分,有了这个波动,才出现了物质。没有波动的时候是没有物质,有了波动,频率不一样的波动凑在一起构成不同的物质。所以说见分是这个波动,而相分就是波动呈现出来的山河大地。
我们人就把自己的这个见分当成是我,其实那是我吗?当然不是,那只是我所看到的一种状态,但是我们恰恰就要把这种状态当成是我。本来有物质吗?本来没有物质,等我们修到这个妙觉果位,我们就能看到这些东西它都没有,因为波动都会停止。
唯识宗里边有一个说法,叫“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就是我们弹一下手指头的时间,内心就会产生会出现32亿再乘100,再乘1000这么多念头[恐惧]
那么我们一秒钟能弹几下?快能弹六七下,慢也能弹两下。一秒钟就出现这么多个念头,念念成形,形皆有时,能分辨的出它是假的吗?看不出来。
我们看电影,一秒钟有24张底片在动,我们觉得这个人是真的在动,其实是真的吗?不是。那只是一张张定格的照片,因为很快的速度把它一张一张抽走,我们才觉得这个画面上的人是真的在动、真的在走,其实不是,它都是固化的。24张都分辨不出来,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能看出来吗?更分辨不出来。
用儒、释道三家的学说一起来学习《道德经》,因为所有的经典都是阐述规律的,我们把这个课题称为“道德经•心解”,就是要试着用我们自己所发现的规律来佐证这些经典,这就叫以经解经。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和无是同出而异名,一个是阿来耶的见分,还有一个是阿来耶的相分,它都是由阿来耶识变现出来。
见分就是波动,而相分就是波动以后我们眼睛看到的山河大地,所以说它们两个同出而异名,名字不一样,但他们都来自于阿莱耶。
儒家研究的这个道,其实就是阿莱耶的见分,等佛到了妙觉的果位以后,这个道、这个规律可能就消失了,因为已经没有波动,归于平静。
只有你有波动的时候,天地才会一时顿现,天地的运行规律就是阿莱耶的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