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记忆的村庄

2017-09-29  本文已影响0人  竹林听雨_f16d

    豫东平原上有一条河,她的名字叫涡河。涡河发源于开封以西,黄河南堤脚下,跨豫、皖两省。涡河有一条支流叫小金沟,在小金沟与涡河交汇处有一个村子叫河堤杨。那是我生活的乡村,村庄虽然不大只有三四百人,但却有回汉两个民族,姓氏也有七八姓之多。

    记忆中的乡村是美丽的,村子东头的河堤上听老人说有一座城隍庙,大约建于明朝,后来毁于战乱。村子西头是大片的柿子林,河堤上长满了白荆条和紫树槐。儿时的我夏季常常和伙伴们在村东头的白荆条和紫树槐中间捉迷藏,也曾在柿子树上爬上爬下。大人们常对我们说村东河堤上不要一个人随便去玩,说那儿有一条很大的蛇 。蛇我们一次也没见过,到发现常常有些人偷偷来这烧香磕头。 也许是因为村子依着两条河的缘由,村里的大人小孩都会凫水,特别是村里姓赵的一位老人,人们都叫他赵瞎子。他的水性最好,据说他在水里能抱着膝盖而不下沉,他曾对着城隍庙的神像说“麦秸和泥一大堆,呲牙咧嘴你吓谁。把你扔进南河里,看看咱俩谁胜谁。”一到夏天全村的人都好到小金沟里摸鱼,那时河水很清也很浅,俯身下去水刚好到嘴边。摸鱼时先用脚踩,踩着之后再用手去摸。有时鱼儿会跑,但俗话说“鲫鱼片,跑不远。”再用手向脚周位一摸准能摸到,有时一个晌午时间就能摸上一盆鱼。秋天涡河水退去时人们常在河里筑坝,然后把水舀干,鱼儿自然就无处可逃,还可以把河泥掀开捉泥鳅和黄鳝。河水中还有一种小虾,鸭子吃了下的蛋都是双黄,用盐水腌了之后蛋黄就会变红,红的流油,既好吃又好看。

    那时侯村子很穷,家家几乎都以红薯为食。早晨是红薯,中午是红薯面做的窝头,有黑又粘,下午是红薯片的汤。村子里有一家卖馒头的,姓吕是城里来的。“老吕的馍,一块钱约(豫东方言)。”价很贵,吃好面馍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是一种奢望。留在幼年记忆中最深刻的是邻村一个老头吃馒头的情形。他用手捧着一个馒头吃,生怕落下一粒馍花,一旁的我们看着他吃,馋的直流口水。

    七岁那年我去邻村上了小学,放学之后的我多了一项任务,那就是放羊。我把羊牵到河堤上之后常捉蝉。扛一根长长的木棍上面是用铁丝捏成的圈,在缝上一个塑料袋。看蝉在树上时趁其不备一扑,蝉就乖乖的进到袋子里面,我总是用线把它们一个个穿起来拿回家喂鸡吃。那时村里还没有用电,夏日的晚上哥哥常领着我捉蝉。先在树下点一堆火,然后大哥和二哥用脚跺树,蝉受到惊吓就会往火边飞,不一会就可以捉到很多。有时也到河滩地里逮蝈蝈,找一根筷子从中折断,粗端拉成锯齿状,细的在粗的上面来回划动会发出声音,蝈蝈听了 就会跟着叫起来,很容易就能逮得到。

    如今随着打工的兴起,村里的年轻人一个个都离开了家,只是在过年的时候村子里才会热闹起来,平常的日子则显得非常萧条。河水也早不是清澈见底,河堤上也是成片的杨树林,一到春末漫天的杨絮飘舞,村子早没了记忆的 风景如画。说真的我好怀念记忆的乡村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