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笔记简友广场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记录幸福与伟大,苦难与耻辱

2023-03-27  本文已影响0人  许嗒嗒

《战争与和平》整个故事几乎是晚会(和平)与战场的交织。托翁在序言中说,“我希望读者不要在我的书里看出和寻找我不想、也不会表达的东西,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我要表达的东西上。”我不知道他老人家最想表达的是什么,阅读时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几位主人公的成长变化和情感纠葛上,其次才是战场上。

不知道托翁怎么看待我这样的读者,如果我的关注点跑偏了,我希望他宽容的对我说:你有你的收获就好。

如同书名所写的那样,这部小说探讨的命题就是战争与和平,这是用以展现书中人物命运的大背景。

阅读时我没有认真统计过,据说全书总共有接近五百个角色。同时处理一系列彼此差异巨大的事件和多组人物时,必须应对的困难之一就是如何让各个事件或各组人物之间的过渡显得真实可信,让每个角色都独一无二坚实的立住,托翁做到了。看托翁笔下的人物描写,就像坐在人物的身边。我觉得只有想象力丰富、对世界拥有广泛的体验,并且能够深刻洞察人性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小说。

这部作品,有战争与和平,有贵族与平民,有庄园主与农奴,有爱情与仇恨等,是当时俄罗斯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文中的环境描写有宏大的战争画面,有充满阶级色彩的舞会场面,还有战后莫斯科的混乱与萧条。书中的几个主要人物,他们思想不同,性别不同,地位阶级不同,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后,他们都回归现实努力生活,抓住了生活的重心,完成了人生的成长与蜕变。

托翁笔下的人物

【安德烈】

安德烈的经历很好的诠释了,曾经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历经战火的洗礼,挫败,自视顿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幡然醒悟,看清现实的真相,再次投入战斗,归来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托尔斯泰将自己对生命的意义与目的,还有那热烈的探求之心寄托在了深爱娜塔莎的两个男人身上。安德烈公爵将这一点体现得更为明确。

他十分富有,坐拥庞大的地产,还拥有一大群农奴,他不光可以强迫这群人劳动,要是哪个惹得他不高兴,他可以把他脱光衣服鞭打一顿,把他的老婆孩子从身边抢走,再扔到部队里去当兵。倘若他看上了哪个姑娘或者媳妇,他还能直接把她叫来供自己取乐。安德烈公爵相貌英俊,他长着轮廓鲜明的面庞、慵懒的双眼,还带着一副百无聊赖的神情。实际上他正是浪漫派小说中那种典型的“阴郁美男子”。

他为人勇敢,为自己的出身和地位深感自豪;他品格高尚,同时也心高气傲、独断专行、心胸狭隘、不通情理。对于与自己身份相同的人,他的态度冷淡而傲慢,对低身份于自己的人则表现得既和善又有些屈尊俯就的派头。

他富有才智,颇有些想要出人头地的野心。“安德烈公爵总是特别热心地支持年轻人,帮助他们在上流社会获得成功。在帮助别人的借口下——尽管他出于高傲,自己永远不会接受这样的帮助——他可以置身于高层,那是可以提供成功的机遇并吸引他的地方。”

他有着非常清晰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态度。他只遵从自身的内心待人接物,从不会因为对方的地位和身份而改变。他可以向陷入困境中的土申大尉伸出援手,也会为保里斯出谋划策。对那些他嗤之以鼻权贵,他会毫不掩饰的表现出内心的蔑视之情,这份坦诚非常让人欣赏。

安德烈有他自己的英雄主义,他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有自己的功利之心。他崇拜拿破仑,他想建功立业,渴望上战场,向往权力和荣誉,为此他可以抛下自己身怀六甲的妻子奔赴战场,甚至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

战争激发人的狂热和幻想,这个阶段的安德烈关注的是战争带来的个人荣誉。

第一次上战场的安德烈,在无数只想着逃命的大兵中,唯有安德烈勇敢地举起旗帜,带领着其他还未丧失战意的人,一起向敌军发起进攻。他至“死”都未离开他的旗帜,虽然最后被俘,但拿破仑都说他“死的漂亮”。

当生命真的面临威胁时,他看见了他头顶上那浩瀚高邈的天空,他曾经所崇拜的英雄,所关心的那一切都变得那么不值一提,他突然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他想念自己的父亲,妻子和他的妹妹,想念曾经安宁的生活。

亲身经历战争后,他对拿破仑的崇拜变成憎恶;对战争的热情转为对和平安宁的怀念和渴望。

他意识到,是人类自主地给很多东西附加了原本没有的价值和意义。此时的安德烈认为,对权势和战功的虚荣,在生命和仁慈面前,是如此卑劣和不值一提。

从小到大,幸福其实一直在他身边,可是他从未珍惜,一心追求那些空虚的功名利禄。经历了由生到死,又由死到生之后,他幡然醒悟。

他是个背负重担的理想主义者,他理想坚定,身份高贵,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却游走在上层社交圈的边缘,不被大多数人喜欢。他和妻子像是两个世界的人被迫捆绑在一起,所以他在开始抱怨这段婚姻。但在战场上无限接近死亡的那一刻,他释然了,因为参与了战争开始对家人有了柔情和温度。

然而命运似乎跟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从军想为国家战斗获得荣誉,但却目睹军官指挥的无能,战败被俘,锐气大挫。九死一生回到家,爱妻却难产而死,留下一个嗷嗷待哺的儿子。当年意气风发的年轻伯爵意志消沉,对于一些事情他不再执着,毅然决定不再服役。

他曾经骄傲又理想主义,怀揣着梦想踏入战场。那个时候他还不知道自己有一个多么好的妻子,只觉得是她给自己套上了婚姻的枷锁。直到他自己无限接近死亡,才让他明白了活着的意义。本该在回家后努力修缮和妻子的关系,珍惜当下。却没想到造化弄人,看到的竟然是妻子难产的最后一面。有再多的悔恨也无法言说。托翁用接二连三的打击逼迫一个有独立意识的富家子弟成长。

安德烈确实是不幸的,但是也并没有完全迷失方向,一次次的打击使他认识到现实的残酷,也使他更理性。如果真正掌权的人不做出改变,无论他们怎么努力都是无用的,就像打仗,如果总司令愚蠢,无论手下多么精明也会战死沙场。

接二连三的悲剧把他拉下理想主义的神坛从而变得现实又悲观。他变得“冷漠”似乎是注定的。

安德烈厌战的情绪,应该来源于身处高层权力斗争与战争的漩涡中的经历,他发现之前执着于所谓的战争荣誉、胜利、国家情怀,在战场拼死拼活的东西到头来,战场上的逃兵最后得到了嘉奖,偷鸡摸狗的小人被大家吹捧。他一直以来都英勇无畏,却换来这样的下场。很难让人不寒心。只有家人之间的亲情才是真实而珍贵,值得自己用命去呵护。

贵族的浮华生活是他不屑的,这也是他一开始轻视妻子的原因。本来想上战场立功,但看到上层的混乱昏庸,经历一次死亡后看破了功名。想回归家庭,碰到妻子难产而死,父亲固执难以沟通。于是安德烈彻底迷失了,找不到生命的意义。

妻子刚刚去世时,他愧疚、悔恨,对平淡生活的追求是他的主要目的。但他是有崇高理想的人,平凡的生活无法禁锢他的理想,所以后来他继续参政。他本期望在国家政律上有所作为,却发现大臣对关键问题都避而不谈,再度对现实失望,此时他遇到了娜塔莎,娜塔莎的出现再次唤醒了他对平凡幸福的渴望。

在他生平两次失魂落魄的岁月里,都是从失去那个愿意爱她的女人时开始的…他不是一个很会表达自己爱意的人,这也让他和娜塔莎之间的感情成了遗憾。战争夺去了他的性命,但他应该没有遗憾吧,因为他是娜塔莎的陪伴中度过了生命最后的时光。

《爱的艺术》一书中明确提到爱是个动词,需要实践和训练,最早期还可以模仿,从父母相爱或者父母给的爱里去模仿从而获得自己是值得爱,而拥有去爱别人的能力。而这一方面,安德烈肯定是缺失的。在父亲给的教育里只给了知识教育、技术教育,却少了身心教育和温度教育,故当爱消失时,他四肢看似健全,理智也还在,但惟独缺少了灵魂,生命处在一种虚无的状态里。

至于他的妹妹玛丽亚为何没有这样,依然善解人意,能处理好亲密关系,我觉得主要得益于她在宗教里找到了精神慰藉,即使哥哥和父亲都嘲笑她这“可怜的信仰”。

【皮埃尔】

皮埃尔的经历展示了从无我,有我,在到无我的蜕变。也是从不会爱,到爱自己,在到爱别人。刚开始的皮埃尔像一个没有自我意识的木偶,任人摆布;后来加入共济会后开始有了一点自我意识,直到遇见普拉东开始学会独立思考;最后的无我是指他的无私,学会爱。

彼埃尔是个难以捉摸的人物。他身材高大,相貌丑陋,身材肥胖,因为严重的近视而不得不戴眼镜。他的食量和酒量都很大,很有女人缘。他笨拙而不怎么得体,但是天性善良、诚恳真挚、温和体贴、毫无私心,认识他的人很难不喜欢上他。他出手很阔绰,任由一群曲意逢迎的食客从自己腰包里掏钱,完全不在意这种人是否值得交往。他喜欢赌博,他所属的莫斯科贵族俱乐部的其他会员却毫不留情地对他出老千。

从继承爵位之后,他就是个被推着走的木偶,之前因为灰扑扑而无人在意,于是他表现自己的愚蠢和没头脑,后来变得光鲜亮丽,人人都想要提着线摆弄,都想献殷勤。他被迫和海伦绑在一起,可这个傻小子做不出任何反抗。皮埃尔在琐碎无聊的趣味中被推着走,别无选择。他的决定只是为了迎合别人,完全没有自我,他始终都是上流社会精心布置的棋局中的一颗金玉其外的棋子。

他和海伦的婚姻果实就像被一群好管闲事的园丁们打上了催熟素,促使它在极短的时间瓜熟蒂落。

他稀里糊涂地早早结了婚,妻子是个美丽的女人,但是她嫁给他只是为了钱,还寡廉鲜耻地和别人私通。和妻子的情人进行过一场荒唐的决斗以后,彼埃尔离开她去了彼得堡。在彼得堡落脚不久之后,他就加入了共济会。

在小说之中,从加入共济会这一刻的彼埃尔转变过于突兀。他渴望抛弃之前放荡的生活,决定返回庄园,释放农奴,全心全意为他们谋福利。然而就像赌友欺骗他一样,他又受到了管家的蒙骗,所有善意的尝试最终都以挫败告终。由于缺乏毅力,他的慈善计划大多落了空,他又过回原本那种闲散的生活。他对共济会的热情也日益减退,因为他发现同仁们的认识只局限于形式,而许多人依附于共济会“只是为了与富人结交并从中捞好处”。失望又疲惫的他又捡起了以往那种酗酒赌钱、到处乱搞的习气。

彼埃尔很清楚自己的缺点,并且对它们非常痛恨,可是他也缺乏改正这些缺点的决心与毅力。他的确是个谦虚、仁慈、善良的人,然而他也出奇地缺乏常识。在波罗金诺战役中,他的表现可以说是荒唐透顶。虽然只不过是一介平民,他却驾着马车冲向战场,挡了所有人的道,给所有人添了不少恼人的麻烦,最后又为了保命一逃了之。莫斯科大疏散的时候他却留了下来,因为救人被当作纵火犯逮捕,甚至还被判了死刑。后来虽然被赦免了死罪,他还是蹲了监狱。

我真的看不懂这个人物。他善良而谦逊,性格温和可亲,但他同时也软弱得可怕。把他视作《战争与和平》的男主人公,因为是他在最后娶到了迷人又称心的娜塔莎。我猜托翁应该很喜欢他,因为他描写这个角色的笔触总是带着温柔和同情,但恕我直言,他真的被写得有点傻,人傻钱多的那种。

书中有一个人物对彼埃尔精神世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个人就是彼埃尔的狱友普拉东,他是因盗窃而被判在军中服役的农奴。普拉东属于生活在严酷的专制统治之下,饱受蹂躏与凌虐的农民。

托尔斯泰对这位普通士兵的刻画算得上是《战争与和平》中最成功的人物描写之一了,彼埃尔会被他吸引再正常不过。普拉东爱着所有人,他全无私心,以高亢的精神忍受着一切艰难险阻,同时性情可爱,品行高尚。

而彼埃尔一如既往地是个极易受他人影响的人,他看到了普拉东身上的善良,并且自己也开始重新相信善良:“于是他感到,在他的心里,此前被摧毁的世界现在以新的美好的面貌,在新的不可动摇的基础上正在建立起来。”

从普拉东身上彼埃尔认识到:“凡人的幸福只能在内心之中寻得,它的来源是对人类最基本需要的满足,引发不满的并不是困乏,而是富足,生命中并没有真正难以面对的困境。”

经过一系列的生死苦难,皮埃尔不再是那个无所事事、浑浑噩噩、热衷于交际场的贵族。懂得了爱和被爱,懂得了生命的珍贵,也懂得了责任。之前的那个继承富可敌国的遗产而一夜暴富的私生子,最终华丽蜕变成了最大的赢家。

【尼古拉】

尼古拉父母对他宠爱有加,他缺乏社会经验,血气方刚,性格耿直。

一开始尼古拉渴望上前线是因为对沙皇的崇拜而渴望献身,但战争会剥掉一个人的面具,让他显出真正的模样,战争中尼古拉所有的憧憬和幻想全都破碎了。

在医院对伤兵们的所见和在广场上对皇帝和拿破仑的所闻,使尼古拉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分裂。

他在开始怀疑自己所坚信的,这种对信仰的动摇让他感到害怕。他在众人面前替皇帝辩解,就是在心里竭力为自己曾经的信仰辩解。但痛苦、迷惑、怀疑、动摇……一直到厌战、反战,这一切都在随之而来……

尼古拉开始逼着自己去修炼一套言不由心的生存法则了,他多少有点讨厌自己深处战争却又要理解政治(皇帝)的这种矛盾心态,经过几番心理斗争最后结论是:不动脑能减少心灵的痛苦。

三观遭受重大打击,无法找到出路,他选择只能拒绝思考,减少自己的痛苦。

他曾经为了逃避家庭债务和不想面对宋尼雅的感情而选择留在战场上,还当过逃兵,但最终选择面对内心的感情,承担责任,也成长为一个英勇敢战的人。

【娜塔莎】

她甜美、敏感而富有同情心,既孩子气又已经有了些女人味,她理想主义,性格急躁,热心、固执,反复无常,在各个方面都十分迷人。

娜塔莎情感丰富善于幻想,她的一些想法都存活于幻想中,这点在她对安德烈公爵的感情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也就是这种超出现实的美好理想让娜塔莎看起来与众不同。她美丽善良,活泼可爱,然而她内心永远无法停止一种骚动,不是来自青春,不是来自对爱情的渴望。正是这种脱离现实生活的骚动,让娜塔莎受到打击和伤害。

年轻的娜塔莎缺乏真实的生活经验和成熟的生活见解,她的观念、行止,对是非善恶的判断,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作为上流社会社交宠儿的海伦的牵引。娜塔莎轻易地就被华沙里公爵的儿子阿那托里欺骗俘获了,选择放弃安德烈公爵,当然其中也有安德烈公爵空洞的爱和他的家庭带给娜塔莎无限失望的原因吧。

娜塔莎太年轻,不自觉的陷入对世俗社交名声的崇拜中。大多数人在年少时都有过这种经历。她也为她的轻率,她的冲动和无知付出了代价。

果敢能干的小姑娘,经历一场失恋,又面临敌人兵临城下,家国忧患,娜塔莎迅速成长了。她担起了家庭的职责也开始有了社会责任感。

娜塔莎还是那个娜塔莎,她永远都在义无反顾的爱她所爱的人,从来没有改变。但是做为读者的我,却总是用上帝视角去要求她?

【宋尼雅】

托翁一开始并没有把太多的笔墨放在她身上,就像她在罗斯托夫家里寄人篱下的地位一样,不被他人关注,只是默默地爱慕着守护着尼古拉,哪怕承受伯爵夫人带给她的诋毁、讽刺和漠视,哪怕众人无视她,她也只是悄悄地遵守着自己的处世之道,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宋尼雅出现次数并不多,从小寄人篱下,学会察言观色,习惯在尼古拉和娜塔莎身边,顺着他们的喜好。一路看下来总是会忽略她,但这个温顺甚至逆来顺受的小姑娘也会有坚决的时候,这个坚决体现在她对尼古拉的感情上,最后的放手也很痛快,我震惊啊!

【玛丽雅】

信仰如果是让人压抑自己真实的情感,而不是直面情绪并胜过情绪,这个信仰就一定存在问题。

娜塔莎和马丽雅虽然都是有钱人家的小姐,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娜塔莎是幸运的,有这么开明和爱她的父母。而玛丽雅只能通过自我牺牲寻找救赎,而这种心甘情愿的牺牲来源于她的信仰。

【陶洛霍夫】

陶洛霍夫是很聪明的一个人,他每一步棋都师出有名,虽然人品有问题,但能力上却是人中翘楚。

关于这个人物的笔墨,但形象十分丰满,现实中阴险狡诈,桀骜不驯,野性十足,一到战场上就成了让敌人闻风丧胆的亡命之徒。他会和海伦私通,但他也是个孝子。还有陶洛霍夫说的那句“只有傻瓜才靠运气赌钱”,竟让人觉得颇有赌王风范。人的复杂在他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不能从单纬度去评价一个人,否定或是肯定一个人。

【图库佐夫】

对于整个国家或是民族来说,获得战争的胜利固然重要,但是对于每个士兵个体来说,死亡确实实实在在的每时每刻都摆在眼前的事情。特别是无谓的牺牲,对于每个士兵个体以及他的家庭来说都是巨大的灾难。一个优秀的将领,应该是要与士兵心连心的,要知道自己的每一个命令,都可能造成成千上百的年轻生命的逝去,其背后又连带着成千上百个家庭。

没有人是天生的屠戮者,托翁几次描述战场血刃战士兵脸上的悲哀和恐惧和对敌人也是人的下不了手。

库图佐夫是俄国高层少有的考虑到战争中人的生命尊严的人。他喜欢权力,享受生活,爱美女,读小说,他也善良,悲悯,是总司令,拥有最高的权力,知道部下想争权夺利立功,他悲天悯人他说:他们也是人哪。他也知道战争中最重要的是士气。图库佐夫就是那个“心里装着人民的人”。

库图佐夫之所以得到了托翁的极力褒奖,主要在于托翁对战争战略和战术的思考都是通过库图佐夫体现出来的。他是唯一看清战争形势然后耐性等待时机的人。事了拂尘去,不争名与利。

【保里斯】

保里斯圆滑老练、精于世故的处事手段绝大部分来自于家庭背景和其母亲德鲁别茨基夫人,保里斯从小失去父亲,家道中落寄人篱下,不得不学的圆滑世故,这注定了他身上具有功利主义特点,能够游刃有余地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根据情况需要,为了达成自身目的而调试自己的为人方式、态度、言语、甚至嘴角微笑的弧度。保里斯有他的聪明和不得已,虽然我不喜欢这样的人,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佩服这样的人。

除此之外,包括阿纳托里、瓦西里公爵、布里安小姐、老保尔康斯基公爵等人物都刻画地极为鲜活,就连小说中作为反面形象的拿破仑,都有精微的细节描写。书中的人物性格鲜明,有不同的命运轨迹。

皮埃尔和蔼大方但懦弱懒惰、安德烈聪颖务实但缺乏共情、娜塔莎可爱灵动但春心泛滥、玛利雅虔诚爱人但思想保守、尼古拉热忱勇敢但偏执冷酷、保里斯和陶洛霍夫冷静但自私,唯独宋尼雅被塑造成单纯的利他性格。在国破人亡的历史背景下,每个人物的内在性格更加突出的表现了出来。

托翁写人物都是从人处写人,把他们还原成一个真正的人该有的样子,而不是一下高大全让大家膜拜!安德烈,娜塔莎,皮埃尔,都是真正有血有肉的人。他们的成长都是从浅薄到深刻,在生活的洗礼里坚韧起来的。

拖翁通过不同人物将青春、荣誉、信仰、爱与现实主义通过拿破仑战争这一历史背景娓娓道来,展现了不同的不同价值观、荣誉观、人生观、爱情观和信仰。

托翁笔下的战争

只有经历过死亡的人,才能站在死亡之上,冷静地看待别人的死亡,但这不是冷漠。

托翁笔下的战争是最接地气的。这里不仅有激烈的枪林弹雨和振聋发聩的嘶喊,也有的围坐在篝火旁烘烤衣物的士兵,他们生火做饭,嬉笑怒骂,可能前一刻还在吵吵闹闹,下一刻就不共戴天了。

托翁笔下的战争里没有英雄,有的只是卷入战争的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看了太多几十万大军作战的宏大记事,我们容易忽略战场上小人物的表现,其实每个士兵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活的性格与态度。

托尔斯泰是真正经历过战争的人,行军布阵的细节,敌我双方的会战,以及战前军心状态的描写都很细致。还有人物的刻画,非常的生动,有英勇冲向法军的巴格拉基昂公爵,也有…嗯…尼古拉又逃跑了…

电视剧里面指挥战争,都是简单而又直接,指哪打哪。我一直有一种疑惑,几十万人的战场,传令兵怎么跑得那么快,指挥官怎么知道交战现场的情况?

看了《战争与和平》才知道,原来都是各玩各的。一开战,指挥官就只能跟我们一样干着急了。不到最后时刻不知道前线的情况。这就理解了,为什么纪律越严明的军队战斗力越强了。

战争之下,一切都是魔幻的,理智、情感都没有了,只有求生的本能,每个人都成为一团会呼吸的肉,随时等着流血和死亡。

为了生存空间、资源、土地、财富,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国家相互厮杀征伐。中国春秋时期墨家的“非攻”思想,也许可以是一种理想一种美好的愿望,却远远不能成为现实。人人都知道战争的残酷,生命的消失,资源的消耗,仇恨的生成,但却不停的发动战争,或被迫接受战争。人类几乎无时不处于战争之中。

在这本书里,真正的战士和英雄的牺牲,换来的却是逃兵贵族的虚荣和狂欢,到底是为了什么在战斗?

人们开始为了荣誉和满足感,对战争充满热情和兴奋,后来见证了太多的死亡,即将麻木不仁之际慢慢反思战争的意义……作者通过一个个小人物,或主角人物的战争心路历程来质疑战争的意义,在寻找答案时和平的珍贵不言而喻。

文末把法军的进攻比做受伤的野兽实在是太妙了,比我们“强弩之末”的比喻还要妙一点。“受伤的野兽”之喻,不仅强调了作为应对的猎人的主动作为,也与猎人后面静观的策略有关。因为一只受伤的野兽是会做垂死挣扎的,如果当时硬拼,只会落得两败俱伤的下场。而库图佐夫的天才在于明白“等待的意义”。既然已经给了野兽致命的一击,最好的策略就是等待,哪怕野兽最后还会翻江倒海(拿下莫斯科)。等到野兽奄奄一息之时才出动最后一击。

托翁认为,最后俄军翻盘的原因不在于战术上的所谓“左翼的进攻”,而在于战略上对于时机的把握。

托翁阐述的历史哲学观点

托翁写了将近一百万字来论证他认为的这个观点,“历史人物的意志多半不起任何作用”。

历史在不经意间被一些所谓的“小人物”改写,而这些改写历史的人的名字也永远得写入了人类的史册。正像托翁说的,历史的进程不是受某个人的意志而动的,而是千百万条理由汇集而成的,这些偶然的事件背后,则是无数条促成这个事件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个体都是历史的推动者,只不过某些“幸运儿”无意间“撞”在了改写历史的节点之上。

托翁认为人类无法真正认识历史的本质,更别提预测和判断,人类只能做到对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观察和归纳总结。

列夫托尔斯泰:“历史考虑到偶然情况、未知力量、判断失误,以及无法预料的意外等等因素,世界上根本不可能存在什么精确的战争艺术,因此更不可能存在什么所谓的军事天才。影响历史进程的绝不是人们广泛以为的伟人之类,而是一种纵贯诸国、在不知不觉间将他们引向胜利或者失败的隐秘力量。统领军队之人所处的位置正像是一匹被套在马车上、正朝着下坡的方向疾驰的快马——到了某些特定的时刻之后,马儿就已经完全分不清到底是自己在拉着马车前进,还是身后的马车逼迫着它只能不断向前跑了。拿破仑能打胜仗,依靠的并不是他的战略思想,也不是他庞大的军队,因为局势的变化和传递的不及时,他的命令并没有做到令出必行;他能取胜是因为敌军此时深信败局已定,因此主动放弃了战场。战争的结局取决于一千个不可预料的可能性,其中任意一个都有可能在某个瞬间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仅就其自由意志发挥的作用而言,拿破仑和亚历山大的作为对某事能够达成何种结果的影响,并不会比一个新征召进来给他们打仗的列兵大多少。”“那些所谓的伟人实际上只不过是历史的标签,他们为历史事件挂上自己姓名,然而他们与真相之间的联系或许还不如标签与内容之间的关系紧密。”

在托翁看来,这些伟人不过是被时势裹挟的泥塑木雕,这种永恒的动量他们既无力掌控也无法抗拒。

他这种观点有些令人迷惑,至少我没有看出他是如何让“命中注定、无法抗拒的必然性”与“反复无常的偶然”协调一致的。

我觉得托翁的“历史哲学”至少在一部分上来源于他贬低拿破仑的愿望。拿破仑本人的形象在《战争与和平》的故事中显得卑劣、轻信、愚蠢且荒唐。托尔斯泰称他为“历史之中一件渺小的工具,他从未展露过任何男子汉的尊严,哪怕是在流放期间都是如此”。他甚至连马都骑不好,俄国人居然也把他当成大人物,这让托尔斯泰愤慨不已。

法国大革命为许多聪明而有野心的年轻人创造了出人头地的机会,但为什么偏偏是这个貌不惊人、无钱无权,还操着一口外国口音的小伙子一路走到了最后,拿下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成为统治法国的独裁者,最终甚至将半个欧洲都纳入麾下?如果只是一场战争中获得胜利,可以归功于运气好,但如果他是在一系列的战争中获得胜利,我觉得还是直接承认他在这方面拥有独特的能力和卓越的才华比较好,没必要再说他的胜利完全是此前一系列偶然事件巨大的不可抗力所致了。

一名伟大的将领应当将素养、知识、天赋、勇气、审时度势的直觉与判断敌手心理的直觉集于一身。拿破仑当然拥有时势之利,然而倘若要否定他具备利用天时地利的才能,我觉得那是纯属偏见了。

这个世界有有形的战争,要面对钢铁大炮;还有无形的战争,那就是人性的战争。人的欲望和贪婪不会消失,战争也不会结束,但我依然希望世界和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