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诗人李白为何要“一拳搥碎黄鹤楼”?
大诗人李白一向以豪迈不羁、自信洒脱而著称,即使在大诗人辈出的盛唐时代,李白也以无可争议的诗才在一众文人中脱颖而出,真可谓气压群雄。
李白李白的诗好到什么地步呢?历来都称“李杜文章万口传”,那我们就看看诗圣杜甫对李白的评价。杜甫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是这样称赞李白的: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
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杜甫对李白简直是赞不绝口,这首诗的每一句似乎都洋溢着杜甫对李白的无上美誉。其实,不光唐人盛赞李白,现代诗人对李白也是高山仰止望尘莫及。余光中先生曾写过一首《忆李白》: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
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李白追月逆江河,包黑斩龙顺民心。
豪气压群雄,能使力士脱靴,贵妃捧砚;
仙才媲众美,不让参军俊逸,开府清新。
我辈此中惟饮酒,先生在上莫题诗。
酒入豪肠,七分化作月光;
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李白
可见,从古至今的文人雅士们都公认李白的诗光焰万丈举世无双。但是,就是这位豪迈自信的大诗人李白,在看到一首诗后竟然叹服不已自愧不如!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在“古典文学的城市书写”一课中,苏州大学杨旭辉副教授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李白经过武昌时,看见黄鹤楼的墙壁上提着一首诗,大为惊艳。一向心高气傲的李白本想写点什么,却悲哀地发觉自己无论如何都无法超越,竟然就什么都没写。
到底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能令李白都自愧不如呢?
其实,读过中国古代基本典籍的小伙伴,就都能背诵这首诗。这就是崔颢的《黄鹤楼》:
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是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远眺长江所见的情景。但在这首诗歌当中,诗人注目的却是黄鹤楼的历史和周围的人文景观,由此而引发了无限的历史沉思和人生感慨。
宋代学者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这首《黄鹤楼》是这样评价的:
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至于黄鹤楼这首诗能否堪称唐人七律的压卷之作,也许还需商议,毕竟这是见仁见智的事。但是黄鹤楼这首诗表现出来的不凡气度,却使后人很难超越,即使多才如李白,也自愧不如。
据说当李白离开武汉的时候,仍然对此耿耿于怀,心意难平,于是就拿起笔写了这样一首诗:
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当然了,这只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而已。事实上,经过学者们的考证,李白看到崔颢的《黄鹤楼》确实是叹服不已,但并没有写所谓的“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两句诗只是后代的僧人经过黄鹤楼时杜撰的两首诗偈。
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但这个传说却显示出崔颢与黄鹤楼牵扯不断的深厚缘分。从后来的情形看,作为文化地标的黄鹤楼已然就是崔颢的专属品,武汉似乎也成为《黄鹤楼》的作者崔颢的福地。
再说回大诗人李白。离开武汉以后,李白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写出一首足以匹敌崔颢《黄鹤楼》的佳作。当他来到南京,看见金陵凤凰台时,他觉得机会正在向他招手。
于是李白游览了金陵凤凰台,挥笔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全诗是这样的:
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首诗无论从立意还是遣词造句等方面,都似乎有步崔颢后尘的嫌疑。在这首诗中,李白延续了崔颢诗里对历史的感慨,尤其是“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这两句诗,融入了深厚的历史感慨。
但是这首诗中,除了深沉的历史感慨之外,还融入了李白本人的人生抱负和期待。诗歌的最后两句中,李白写道“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就主要表现了知识分子期待有所作为,但是理想抱负却难以施展的痛苦和纠结。
李白写完之后,似乎长舒一口气,长久以来压抑在心头要和崔颢《黄鹤楼》诗一比高下的夙愿似乎得以偿还。
亲爱的小伙伴,在崔颢的《黄鹤楼》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中,你更喜欢哪一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