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论人物

乱世真英雄:曹操

2016-09-06  本文已影响239人  试毒小二

提起曹操,一个嬉皮笑脸、心眼不少的奸雄形象立马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小说中的他,残虐狡诈而少人情味,架空皇权而擅政;戏曲中的他,干脆被妆成一副白脸。总之,曹操在大众心目中的奸雄模样似乎永远无法改变,他的名声好像注定要臭下去了。

乱世真英雄:曹操

这是艺术作品中的曹操。艺术作品由人创作,自然带有极强的个人情感色彩。要客观分析历史人物,还得将人物放到其所在的历史背景下。

我们可能有这样的感觉,年代久远的朝代里好人多,而那些昙花一现的王朝和乱世中则坏人更多。因为前者的史料由本朝人修订,自然不会自己人扇自己人嘴巴;而流星王朝和乱世的史书常由后人撰写,而这后人多是前者政权的取代者。为了掌控舆论倾向,为统治者服务的修史之人必然多说前人坏话。曹操恰好很不巧地生活在短暂的乱世中。所以,即便通过读史了解曹操这样的历史人物,也很难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原型。

曹操的历史贡献是很大的,真正读懂曹操的人对他的评价也是很高的。毛泽东就对曹操大加赞赏并曾多次有为曹操翻案的意向和举动;鲁迅先生在谈到曹操的时候,也是常用“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非常佩服他”之类的词句加以肯定。

早年的曹操,和袁绍、许攸、张邈一伙人是洛阳城里的官二代混混,整天不务正业,曾干出了合谋偷别人家新娘子的事儿。中途情况有变,曹操顺势把责任赖给袁绍,自己乘乱独自将新娘子扛走……对于曹操早年的玩世不恭,我们只能用一句“谁人不曾年少轻狂”一笔带过。也许正是这样的坏事干得太多,曹操才有了机谨、权变这些成大事者必备的性格要素。

后来,曹操凭借着家庭背景和个人努力踏上仕途。依靠父亲的权势保障、名士许邵那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以及自己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识和必定要干出一番事业来的雄心壮志,初入官场的曹操便崭露头角,做出了很有影响力的事情。曹操平生担任的第一个官职是洛阳北部尉。刚上任时,他整修残破的城门,立五色大棒,发出了“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的通告。有一牛人偏无视法令,强行犯禁,并趾高气昂地挑衅曹操:我侄儿是“李刚”,你能把我怎么着?其势可比当代李刚之子。一身正气、嫉恶如仇的曹操当然不会买他的帐,不顾手下人的劝阻,硬是将其活活打死,捍卫了法令。

再看后来的诸侯联军讨董卓。十多路诸侯人模人样地跑来结盟,声称要共诛国贼董卓。可是等到要和董卓军队真正拼命的时候,其他诸侯露出了各怀鬼胎的丑态。只有曹操、孙坚两路人马浴血奋战,两人都差点在前线挂掉。曹操要不是有堂弟曹洪在危急时刻让出战马,挡住来敌,曹操能不能保住性命以有后来的成就霸业还很难说。战后回到军营的曹操看到那一帮败类竟在一起乐呵呵地开party,真想长剑一挥除掉几个祸害。可那时的曹操早已不是当年棒杀权贵时血气方刚的曹操了。无奈之下,他只能在一阵痛骂后弃缨而走。历史仿佛在刻意告诉我们,之后的三分天下,曹孙各据其一并非巧合,成功没有捷径,它属于那些“傻傻”的拼搏者。

乱世真英雄:曹操

曹操在其统治时期施行唯才是举的人才制度,结束了长久以来汉代的察举制对人才和思想的束缚。同时,曹操施行屯田制,使东汉末年遭受战乱影响濒临衰竭的社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尽管在少数地区常有因垦田之苦爆发的小规模起义反抗,最终均被镇压,但对于这种以少数人的吃苦换取多数人的相对安定的决策,有着全局眼光的曹操心中明白该做何选择,即便被受苦的少数人无情指责,他也不做独善其身的老好人。

世人只知道赞誉关羽挂印封金、不远千里携嫂寻觅故主刘备,一路过关斩将的武圣光辉人格,却没看到曹操压住众臣的反对、忍住对关羽绞心似的不舍之情而一路放行,并眼睁睁地看着沿路城池守将的人头被关羽砍下。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只是小说家在演义里的杜撰,实无此事,人们都能将之深印脑海,却没人赞美真正发生过的曹操义释关云长呢。

人人都说曹操奸,可谁见过这么敢拼敢闯、有情有义的奸雄?相反,我觉得曹操是一个大真、大智、大勇、大义的真君子,不像对手袁绍那样徒有其表。那么为何人们始终以“奸”视之呢?因为他嬉皮笑脸、形象不佳?那刘邦脏话连篇、朱元璋丑得下巴弯如钩月却少有人看低他们;因为他贪恋女色?古今王侯谁不如此;因为他狡猾多疑?那是所有领袖的通病,领导平日里不多疑,难道等位子被人篡夺后再后悔当初的太单纯吗;因为他爱屠城杀人?那么项羽一夜之间坑杀秦军二十万降卒,千年以来我们却一直崇尚他的霸王气概该怎么解释;曹操杀杨修被很多人误认为是曹操容不得比他聪明的人,却不知道杨修不讲原则地给曹植出馊主意,严重影响了曹操在选择接班人时对几个儿子的判断。如果这样排除的话,曹操名声不佳可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方略。虽然当时的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天子只是被人利用玩弄的工具。曹操在挟天子之后也深深体会到了搭乘天子这辆快车的便利,对自己的政治对手,他动不动就可以以天子的名义发号施令“小皇帝说了,要你马上……,小皇帝还说了,要你……”。但是正是这一点,严重冲破了中国人传统忠君思想观念的底线,违背了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基本政治秩序和礼法规范。所以,曹操再怎么有智慧,对历史和文学再怎么贡献巨大,终究还是被戴上“奸臣”的帽子,尽管他死后被追尊为武帝。

建安二十五年,戎马一生的曹操回到了洛阳这个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在这里,曹操度过了他时日不多的垂暮之年。在心迹上,曹操一生做了一次长途旅行,走得比谁都远;可在足迹上,他在绕了一个大大的圈之后又回到了起点。也许是某种无形的力量在拉他回来,也许是看到统一中国的路还很漫长很坎坷而他注定无法走完全程后心生惆怅和疲倦。在这里,曹操看到昔日熟悉的面孔已和他一样布满条条皱纹,而本该仍有昔日几分模样的洛阳街市却因当年董卓一场大火而面目全非。本来曹操还可以在路过某家的庭院时对身边的人说:“我小时候和一帮兄弟就曾偷过这家的鸡鸭……”可残酷的战争让曹操连这么一件小事都没法实现。这一切虽不是自己直接造成,但作为战争参与者的自己难道就能脱得了干系吗?想到这里,曹操心中的苦闷我们可想而知。

人老多怀旧,特别是在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时日不多的时候。想必回到洛阳后的曹操心中也像放电影似的回忆着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早年在洛阳城里的胡作非为、被人评价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后的扬长大笑、被免官后两三年里恬逸的田园生活、初入仕途时棒杀权贵的血气方刚、逃亡路上错杀恩人吕伯奢一家后万箭穿心般的悔恨以及因此说出“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时的无奈、出兵徐州时他的发小张邈和密友陈宫在兖州大后方的突然反叛、官渡之战的天降好运、因多疑而错杀名医华佗后自己的头风和儿子的病症无人可治的窘迫……

在这些支离破碎的回忆中,有一件事情曹操一定记忆犹新又懊悔不已,那就是收降张绣顺利进入宛城后所犯的一生中最大的失误,其损失与后来的赤壁之战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进入宛城的曹操色性大发,第一件事便是问手下人城中可有美女,最终与降将张绣的婶婶不清不白。这使张绣大怒,并在贾诩的策划下实施反攻。毫无防备的曹操大败,长子曹昂、侄子、爱将典韦全部惨死。如果曹昂没因曹操的疏忽而死,后来继承曹操大位的恐怕就不一定是曹丕了。曹操的正妻丁夫人因难以承受爱子惨死之痛和曹操色性不改的毛病回了娘家。当曹操背负着同样的丧子之痛和对发妻的愧疚,彻底放下男人的尊严追到丁夫人家中,站在丁夫人背后晃着她的肩膀苦苦哀求“走吧,你走嘛,咱回去吧”而被多次拒绝的时候,曹操知道自己即将永远失去多年来相知相爱的妻子。这种爱,不是他随便邂逅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所能给他的。曹操内心的苦不堪言,只有自己知道。

在曹操跑马灯式地回忆他的一生时,更多的人在期待他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东西,那就是遗嘱。曹操的遗嘱是世所仅有的:我死后埋我祭我都要低调;服侍过我的婢妾歌伎可离开也可继续住在铜雀台,大家要好好对待;我没用完的香料分给诸位夫人,穿过的衣服和为官的绶带要好好保留。曹操的遗嘱是深含真情的,但正因为太情感化了,所以无疑也是让许多人失望的,因为全是分香卖履的家常,丝毫没有提及公事。

公元220年3月15日,66岁的曹操永远闭上了那双洞察世事的眼睛,在世人众说纷纭的评说中退出了历史舞台。但这种你一言我一语的评论并没有随着曹操的逝世而终止,而是时起时伏地贯穿于其死后的整个历史中。死后立无字丰碑以示千秋功过任人评说的立碑方式怎么会到了500年后才被则天女皇使用?倍受争议的曹操不更适合这样去做吗?可惜他的墓地在哪儿都没人知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感慨怎么在1000年后才被大诗人陆游发出?这不正是曹操闭眼时最真实的内心写照吗?

孔子在评论一代贤相管仲时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高度评价了管仲尊王攘夷,保护处在内乱时期的华夏民族免受外族侵犯的伟大功绩。若拿这句话来称颂雄踞北方、威慑戎狄的曹操,不也恰如其缝吗?

演义中写道,曹操在煮酒论英雄时说过一句气势磅礴的话: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万物之志者,方为四海英雄。曹操纵观天下,认为当世英雄只有刘备跟他自己,从中透出了身为一代枭雄的曹操心中翻腾着的霸气与自信。

尽管这只是演义里的有意刻画和杜撰,但“英雄”的称号对曹操来说是当之无愧的。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多数人像酥软的土块被碾得粉碎,而只有曹操这样的少数人像被碾去表面尘垢的金子,光芒愈加闪耀。罗贯中老先生替曹操说的这句荡气回肠的话,对“英雄”的描述是准确的、客观的、大气的。按照这一看待英雄的标准,我们不妨好好问一问苍茫大地:谁是英雄?或者说,徒有其表的袁绍太多,谁来做曹操?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