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韩寒,松江二中写文章,我称第二,没人敢第一。”

2019-04-07  本文已影响0人  欧_豆豆

“我 韩寒,松江二中写文章,我称第二,没人敢第一。”

考官对这个少年说,“就这个题目,你写吧。”

一个小时后,一篇《杯中窥人》浮出水面。少年开篇口气就很大,“我想到的是人性,尤其是中国的民族劣根性。鲁迅先生阐之未尽。我有我的看法。”

1999年,上海金山一位少年横空出道,一举拿下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

这位十七岁的少年,叫韩寒,知道他的人不多。

等到他第一本小说《三重门》出版,很多人就知道韩寒是谁了。人们把他比作中国的凯鲁亚克,于是他像凯鲁亚克一样代表了“80后”整整一代人。

在互联网还未普及的时代,一本《三重门》,就足以成为启蒙时期的精神食粮。

韩寒挑战了很多人不敢打破的界限,而且做得足够漂亮,对应试教育的巧妙批驳与叛逆,就好像是在帮着尚处青春期的一众读者喊出了心底的声音。

二十年后,中年人韩寒坐在用书圈起来的“晓岛”里,与高晓松侃侃而谈。

然而韩寒胖了,他一边担心变形的身材让自己上镜头尴尬,一边又吐槽对面坐着的高晓松,说高晓松往那一坐让他感到格外安心。

很难让人相信,眼前这个谈人生、聊文学、讲电影,谈吐非常有分寸感的人,就是当年那个抨击中国教育像“穿着棉袄洗澡”、倡议“数学学到初一就够了”的韩寒。

韩寒是怎样炼成的?

2000年,韩寒正在读高一。

韩寒不过是上海松江二中的一位普通高中生,跑步、踢球、读课外书......枯燥生活不过如此。

还没等到高三,韩寒的七门考试就已经大红灯笼高高挂。如此情形之下,韩寒选择退学。老师问韩寒,“你以后靠什么养活自己?”

韩寒说了三个字:“稿费啊。”

老师笑了。在当时没有人相信一个未成年小孩说出这样的鬼话,都当是韩寒年少无知,将来必然后悔,养不养得活自己都是个问题。

人们万万没想到,《三重门》的出版成了当年中国文坛最大的事件,在各大书店中《三重门》都位列畅销书排行榜第一,韩寒一下子拿了50多万的版税。

初出茅庐、满是棱角、叛逆凶猛、才华横溢,全是韩寒身上的标签。

一时间,“差生”韩寒竟然成了新一代文化偶像,丝毫不逊色今日娱乐圈的男团女团。

比如,在“寒流”的影响下,高中生以加入文学社为自豪,像林雨翔,没什么大才华但也能撩女神Susan。就算取个英文名Shirley,也能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韩寒风潮,成了千禧年间年轻人的青春符号。

对韩寒的讨论也是那时候最热门的话题,由他而起的一系列话题也被摆到了公众台面上,“韩寒够格成为年轻人的榜样吗”、“废除应试作文”、“军训有没有必要”......

央视把留着长发的韩寒请上了《对话》节目,无疑像是给无数之箭找到了个靶子。嘉宾看韩寒是个神奇又无药可救的学生,现场观众差不多把他当个病人。

一个司法学校的学生对韩寒表示强烈的不满,说韩寒太过自由太过分,藐视大学的老师和学生。主持人又补充问,如果有一所大学破格录取你你会去吗?

“我不去,资格不够。”

主持人还问他,“要是有一天你的版税花完了呢?”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的韩寒,顿了顿,今日有酒今朝醉,那就等到还剩一万块钱再说。

 人到中年,选择性闭嘴

2012年,杠精方舟子挑起“微博第一大仗”,直指韩寒作品均有代笔。

与“韩白之争”相比,同样是利用网络为利器,韩寒这次没有那么好运。甚至跟韩寒八竿子打不着的作家冯唐,也发文攻击韩寒,并抛出著名的“金线论”,暗指不是每个人都够格当作家。

这次的炮火比以往来得更猛烈一些,显然上了年龄的韩寒发挥也远不如从前。不仅如此,他还陷入“韩寒是韩寒”的自证问题。

拿证据、讲道理,通通都没用,质疑韩寒的人依然大有人在,韩寒百口莫辩。

韩寒同样郁闷地找高晓松疏导情绪,尽管花了相当长时间才走出这个坑,他算是活明白了。

骂了别人那么多,也被骂了那么多,到头来都是没有对错,干嘛要在乎别人的评价?

这话从韩寒嘴里说出来,好像有什么不对劲,但仔细想想也没什么不对。

而不变的是,尽管人到中年,但韩寒说他还是少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