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都没有,凭什么与世无争?
吴永宁为了挣钱而一次次铤而走险,用生命在与死神做赌注换取网民的关注和赞赏,人生中最后一次的挑战留给世人的是贴墙苦苦挣扎的二十秒的背影,然后是揪心的坠亡。
60岁的蒋桂英为了养活脑瘫的女儿、严重肺病的丈夫和年幼的孙子,每天凌晨的成都街口都有她步履蹒跚的捡垃圾的身影,这一做就是二十年。
蒋桂英曾问过:她为什么这么累。答案是:人各有命。
这就是互联网时代传播的信息,对比当下90后们自己的焦虑
可能都是命吧。
90后们,是焦虑的,他们是《北上广容不下肉身,三四线放不下灵魂》的一代人
他们渴望成功,渴望挣钱,却一次次在现实面前碰壁,一方面知道努力,另一方面又担心熬夜掉头发,压力大油腻、斤斤计较被人说市侩,格局小。
因此,总结出了清新脱俗的佛系论: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
“一批90后的出家”可以看到他们成熟的一面:与人为善,宽于待人。
坐车时,不与司机计较,乘地铁也平和的礼让;不再计较朋友圈的“精致”生活,随缘点赞;关注养生健身,为今后的日子积蓄健康的可能;但是在其他方面,可以看出是在逃避竞争。
佛系生活亦可以被解读为丧文化,也有人称它为面对生存压力的自我消解。
可是,我想到的是:
人活于世,怎么能不争?
蒋桂英不能不争,争着早起在清洁工打扫卫生前捡瓶子废纸,趁同业者都在过除夕时多检查几个垃圾桶,争着向老天多要几天活头,好照顾瘫痪的女儿
认命,却也冒着严寒顶着骄阳,放下自尊,穿梭在街道上捡拾那可以带来微薄的收入的来源。
大部分90后呢?拥有这比这个耄耋老人优质地多的资源,却要与世无争?是因为争起来难度太大了吗?要克服玩手机和看剧的诱惑吗?
试问那批要出家的90后,地铁排队时,打车时,被客户放鸽子时,说得只要手机有电,就平和地接受,所以都是因为玩手机可以打发时间吗?
我们所处的城市,所接触的人都可能造成生活工作上的低效率,可这些时间还是有利用价值的,为什么要安于现状,让一些流量信息浪费我们的时间?而后再熬夜做项目、赶报告。
90后要争,争得是时间价值,争得是工作效率,争得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罗曼罗兰
对生活的热爱,源于克服挑战后对自身价值的重新认识;源于即使没有达到预期成果,也能无愧于心的对自己说我尽力了;源于自己用心维护一段感情后换来所爱之人的喜乐。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就已经死去了 因为过了这个年龄 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 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 更机械 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 所思所想 所爱所很
——罗曼罗兰
90后的“出家”,我希望这只是人们面对挫折时的自嘲,
不要当做人生信条,过后该怎么争取就怎么争取。
就像《猎场》的郑秋冬一样,揣着那颗赤子之心,在重重磨难之后,依然坚守本心
如果他就在经历被猎头行业拉黑之后,回到杭州隐退,从此坐在街边的职介所里捧着保温杯,安于现世安稳与世无争,那他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尊敬的?
科技日新月异,如果这样逃避现实,只会被被落的越来越远。
社长曾说过:不要在该恋爱的年纪了念佛经,不要在该约炮的年纪里谈修行,什么年纪就做什么样的事。
隐退是你明明有出世翻云覆雨的能力,却选择淡泊名利,明明自己的能力能够获得想要的物质生活,却主动舍弃,而现在你什么都没有,谈什么舍弃一切,皈依佛门,与世无争?
现在还不是你念着阿弥陀佛,谈归隐的时候。
生活,并不美好。无论你贫穷富贵。上帝从来都不公平。
你是要迷迷糊糊的过完一生,还是勇敢的面对现实的不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