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过这个世界——读夏天敏《我叫孙芸芬》有感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短毛碎组织的读书营活动。】
在文学的星河中,夏天敏是一颗散发着独特光芒的星子。1952年11月,他出生于云南昭通市,这位集作家与文学活动家身份于一身的创作者,其人生履历丰富多彩。
从工厂车间到文化、新闻单位,兜兜转转后,他最终将全部热情倾注于文学创作,在文字的世界里耕耘出一片沃土。

夏天敏的文学成就斐然,中篇小说《好大一对羊》为他捧回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这一中国文学界的至高荣誉,是对其创作实力的有力认可。
他还斩获2001年《当代》文学拉力赛总冠军,多次荣获云南省政府文学奖及边疆文学奖,并被授予云南省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
2017年,《夏天敏文集》五卷本荣获“云南十大好书”荣誉称号,更是其文学影响力的见证。
他的创作,以中短篇小说集如《情海放舟》《乡场上的皮匠》《乡村雕塑》《飞来的村庄》,以及长篇小说《极地边城》《两个女人的古镇》为代表,这些作品扎根于农村生活,字里行间流淌着他对农民群体的深切关怀,每一个故事都是对底层百姓生活的细腻描摹。
夏天敏的创作灵感,源于他对农村土地的深厚眷恋与对农民生活的深刻洞察。早年的工厂经历,后续在文化、新闻领域的探索,以及深入农村的亲身体验,为他积累了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
农村与农民,成为他作品永恒的主题,那些朴实的文字,承载着无数平凡生命的悲欢离合。
翻开《我叫孙芸芬》,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生活气息,文中主人公就像我们记忆里邻家的大娘,普通、勤劳,用一生书写着平凡。
这篇文章虽无华丽辞藻,却似一股清泉,以简单质朴的文字,在不经意间触动读者内心最柔软的角落,让一种震撼心灵的力量悄然生长。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年逾古稀、目不识丁的老太太,人们习惯称她“民娃奶奶”。她一生省吃俭用,生活拮据,日常用品常常赊账度日。
在漫长的岁月里,“民娃奶奶”这个称呼如同一个无形的标签,牢牢贴在她身上,而她真正的名字,却被时光掩埋。
直到有一天,梦中母亲的呼唤——“孙芸芬,你叫孙芸,你是有名字的”,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她尘封已久的内心,也唤醒了她对自我身份的渴望。
回顾“民娃奶奶”的人生,她的名字失落始于出嫁之时。那时,山区的贫寒让她的父母面对坝区人家送来的一百斤大米、一支火腿、十斤红糖的彩礼时,未见过男方家人,未询问对方情况,甚至连女儿未来将以何名被称呼都不在意,便匆匆应允了婚事。
结婚当日,当有人问及新娘名字,父亲竟坦言不知,一句“叫家顺媳妇就行”,便草率地决定了她此后的称呼。
在那个时代,在许多地区,女人嫁人后似乎便失去了独立的身份,就像吃饭不上桌,只能在厨房端碗吃饭一样,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
从娘家的“丫头”“二丫头”,到婆家的“家顺媳妇”“民娃奶奶”,女人始终是他人的附属,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立人格与位置。
在古代,“氏”作为对已婚妇女的称呼,无论是在父姓后系氏,还是在夫姓与父姓后系氏,都深刻地反映出女性在父权社会中的卑微地位,她们不过是男性的配属,连一个完整的姓名都难以拥有 。
“民娃奶奶”虽多年未回娘家,心中却始终牵挂着那片故土,那里是她生命的根。然而,若自己一生无名无姓,死后墓碑上只刻着“王孙氏”,她满心不甘。“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她渴望在世间留下自己的印记,让后人记得,曾有一个叫孙芸芬的女人,真真切切地活过。
带着这份执着,“民娃奶奶”踏上了寻找名字的征程。回到娘家,她惊喜于家乡的巨变,柏油路取代了曾经尘土飞扬的土路,二弟也从往日的模样变得事业有成。从叫“憨憨”到有一个正规的名字“孙正兴”,这个更增加了“民娃奶奶”寻找自己名字的决心。
但更让她在意的,是探寻自己名字的真相。她四处询问老一辈人,却发现知晓之人皆已离世。
就在希望渺茫之时,她想起了小舅奶。翻山越岭见到小舅奶后,老人虽未记全她的名字,却提供了关键线索——“芸芸”以及为她取名的小刘老师。
循着线索,“民娃奶奶”来到县城。幸运的是,她顺利找到了小刘老师,对方清晰地记起往事,说出“芸是云彩上面有草字头,芬是分开的分上面有草字头,叫孙芸芬”。
那一刻,困扰她多年的谜团解开,她终于找回了属于自己的名字,那份喜悦难以言表,这不仅是名字的回归,更是自我的觉醒。
此时的她,不再是任何人的附属,而是一个独立的、有血有肉、有名字的个体,她开始为自己而活,还计划为自己、父母、老伴刻碑,在碑上堂堂正正地刻上自己的名字——孙芸芬。
那一刻,我也被感动了,一个人的名字,这个几乎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是多么普通啊,而她却城要努力去寻找,才能获得。
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名字,孙芸芬想了很多办法,一向省吃俭用的她,同意了一个经常醉酒的懒汉,每告诉一个人就给他打三两酒,后来去确认时,人家还没有听请醉酒者讲的是什么。
再后来用孙子的作业本写“孙芸芬”,一张纸上只写三个字,虽然心疼,还是贴在村子里的墙上,让大家都能够看到记住。
《我叫孙芸芬》讲述的不只是一个寻找名字的故事,更是一个女性探寻自我、追求独立人格的历程。它让我们看到,每个人的名字都承载着独特的意义,蕴含着对生活的期待与热爱。
合上书,我不禁想起自己的名字。曾经,我无比讨厌自己的原名,甚至连姓氏都嫌弃,觉得难听至极。
儿时的我,因为同学起外号,我曾天真地向父亲提出换姓的想法,却遭到严厉拒绝,还被说:“你想改姓,可以到别人家去,以为不要回这个家了”。长大后,离开家的我,给自己起了曾用名,试图摆脱父母赋予名字中的“使命”,渴望挣脱束缚,为自己而活。
这或许就是《我叫孙芸芬》给予我们的启示:无论何时,我们都不应忘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有权利追寻真正的自我,在这世间留下独一无二的足迹,证明这个世界自己曾来过、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