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 ‖ 感动是因为我们都太过期待逆袭式的成功(微量剧透)
周日去电影院看了《摔跤吧,爸爸!》
《摔跤吧爸爸》去年年底在印度上映的时候就已经在国内小火了一把,当时的宣传通稿清一色的是阿米尔·汗作为印度国宝级演员,仍然根据剧情需要,该胖的时候胖,该瘦的时候瘦。完美诠释了我国鲜肉仙女们所不具备的“一个演员的基本修养”。
5月刚在国内上映的时候,又遭逢《银河护卫队2》这种大IP的冲击,排片只有13.3%,但经过2周的野蛮生长,排片率上升至27.5%,仿佛是一个不被老师同学看好的学生,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坚定执着的站在了第一名的位置。大写的服气!
ps.在一家小小的影院看的电影,意外的遇到很多头发已经白了的爷爷奶奶手拉着手也来看,可见魔都的精神文化建设真是深入身心,或者说人们的生活方式更接近生活而不是生存。
《摔跤吧爸爸》由真实故事改编而来,讲述了一个获得全国摔跤冠军的父亲,希望有一个儿子,帮自己实现世界冠军的愿望,但最终却接连生了4个女儿,不得已训练女儿成为摔跤手,并最终战胜白人获得金牌的故事。
剧照《摔跤吧爸爸》的胜利,更像是励志鸡汤的胜利,就像微信公众号里那些常见的文章标题,比如:
当你处在人生的低谷,别怕,之后的每一步都是往上走。
总是在最深的绝望里,看见最美丽的惊喜。
你放弃的时候,总有人坚持到成功。
那些嘲笑我的人,如今都躲在黑暗里哭泣。
这些话语,无论是失败者还是成功者,听起来都那么悦耳舒心,但正如奇葩说的上一个辩题“当你遭遇生活的暴击时,要不要感谢它”结辩时,蔡康永说的那样,人生就是由一个一个的暴击构成,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苟且,不过是面对生活的失败,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坚持到了成功而已。
-----
看完这部剧你会有如下发现:
人们害怕未知,却更害怕已知。尤其是当已知不那么美好的时候。
看完电影的时候,我一度觉得,吉塔和巴比塔在参加过同村小姐妹的婚礼之后就完全转变了之前不愿意练习摔跤的心态有点假,但了解了一点印度国情之后,我觉得这段真实极了。
印度新娘印度有很多古老的法典规定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些条款中,女性的角色是尤为悲惨的。
比如,规定童婚制度,高种姓男子应当与年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的女童成婚。
比如,污化女性的闺禁制度,禁止女性与除了丈夫以外的男人见面,将女性定为邪淫源头,男人的情欲皆因她们而起。
比如,残忍的守寡习俗,禁止女性在丧偶后改嫁,不得佩戴饰物,不得衣着鲜艳,在有些地方还要求寡妇剃光头或毁容以表示对亡夫的忠贞。
更有甚者,要求寡妇殉葬的"萨蒂制度"一直流传至近代,那些卫道士们将正值青春的少女,推入火海陪葬。
她们的已知并不是像电影中表现出来的那样浮光掠影,而更加没有出路。
成为村子里前所未有的女摔跤手,剪短头发,脱下沙丽,换上短裤,和男孩摔跤,这些事情带来的耻辱是令人难以忍受,但至少有一线生机,而嫁人,则几近灭亡。
在宏阔的父系氏族社会中,不约而同的在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地区,但凡有一点点机会,雄性生物都妄图以暴力,强化女性的附属品地位。
-----
明白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是在勤奋之外唯一能弥补天赋的捷径。
这是一句听过很多次,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捷径”。吉塔在与白人运动员的几场角逐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但长处和短处并不是明白就好这么简单,反倒是有遇刚则柔,遇柔则刚,敌退我进,敌进我守的中华传统智慧在里面。
剧照—摔跤比赛-----
这部剧没有大规模歌舞画面,简直是一股清流。
-----
印度的光荣与梦想,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同身受。
当印度国歌升起来的时候,我竟也有那么一瞬间,感动的热泪盈眶。那种感觉,和无数次五星红旗升起来的时候一模一样。
小时候看过一个电影,大概讲一个山村里的小姑娘,特别喜欢练体操,偶然的机会被选入了体操队,别人都休息的时候,只有她还在体操房里的高低杠上翻腾,数年后,她在奥运会的赛场上比赛,而远方的小村庄里,已经苍老的女教练带着几个小小的女孩子守在黑白电视机前看,镜头来回切换,比赛跌宕起伏,和《摔跤吧!爸爸》如出一辙,她带上金牌的时候,老师怀里的小姑娘说“我长大了之后也要像那个姐姐一样拿金牌”。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上的超越太艰难,竞技上的超越则相对更容易实现。但这种从泥地里,石缝里长出来的超越,更能让人产生一种力量,往大了说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往小了说,是每一个人终其一生都必须对抗的命运。
总会有看起来比你更幸运的人,我们人人头顶都高悬着达摩克里斯之剑,又人人都是执剑者。
我们等待那个超级5分出现的时候,就像在等待一次逆袭之后留下的完美句点。是“感谢你么曾经看轻我,让我不低头,更精彩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