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小时候看三国,看的是热闹,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桃花十里灼灼,不及三碗烈酒来得豪迈。烈日晴空似火,不及三声大笑来得豪迈。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多么豪爽的誓言,多么豪迈的气势。侠肝义胆,这般兄弟情谊,羡煞旁人。
曾几何时,他们是多少热血青年的侠义偶像。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七进七出浑身是胆,让多少英雄顶礼膜拜。
闻先主败泪涕盈盈,听曹操溃大呼叫好,写的是小说家的精神梦想,看的是草头百姓的喜怒哀乐。
长大后看三国,特别是三国志,才明白是非曲直,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
三国时期可谓战乱纷飞,群雄割据,同时也是一个时势造英雄的鼎盛时期。
这期间,英雄辈出,而刘备便是其中的一位可歌可泣的英雄,一直以来倍受景仰。
刘备虽乃中山靖王之后,也算皇室后裔,无奈到他这辈,却家道中落,只得以卖草鞋为生。
然而,他心有鸿鹄之志,时刻想着匡扶汉室,渴望建功立业。
他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他的忠义和品德为人所敬佩,很早就得到了关羽和张飞两位兄弟的鼎力相助。
在后来的创业过程中,又得到了赵云、马超和黄忠,这就是刘备的“五虎上将”。
刘备得此“五虎上将”,如虎添翼,再加上“三顾茅庐”终于请出诸葛亮。
在诸葛亮的辅助下,终于建立了蜀汉,成为三国鼎立势力之一。
还记得那段“煮酒论英雄”吗,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曹操对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可见,刘备的英雄气概,连他的死敌曹操也赞不绝口。
蜀国的建立,是真正的三足鼎立的开始,这三国时而联合时而对抗,奏响了一曲曲壮美的时代篇章。
它的建立,多亏了鞠躬尽瘁的诸葛亮,他运筹帷幄,开疆扩土,建立了卓越的不朽功勋。
然而,大江东去浪涛尽,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英雄逝去,面对祖上留下的基业,曹操几个儿子个个优秀,曹丕英勇善战,曹植才高八斗 ,曹冲聪颖好学。
而反观刘备的儿子刘禅,完全没有继承父亲的优秀基因,每日只知道饮酒作乐,莺歌燕舞,他宠信奸臣,最终使得西蜀日薄西山,日渐衰落。
西蜀灭亡后,刘禅被俘迁往洛阳,一日宴会期间,司马昭命舞姬跳起了蜀国的舞蹈,蜀国老臣无不悲伤落泪,而刘禅却无动于衷。
司马昭问刘禅:“安乐公,你想你的蜀国吗?”
刘禅不假思索地回道:“这里很快乐,我不想蜀国。”
这也是成语“乐不思蜀”的由来。
如果,刘备泉下有知,听到这席话得作何感想,痛心疾首啊!
话说唐代大诗豪刘禹锡在夔州任刺史期间,来到了刘备托孤的白帝城,感慨万分之余,写下了这首名垂千古的咏史诗《蜀先主庙》。
这首诗真实地还原了刘备和刘禅,可悲可叹,让人唏嘘。

《蜀先主庙》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天地 一作:天下)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唐•刘禹锡
赏析
此诗意在赞誉英雄,鄙薄庸碌,赞扬了刘备的功业,慨叹蜀汉事业后继非人,总结蜀汉亡国的历史教训。
首联写先主庙堂威势逼人,颔联赞刘备的英雄业绩,颈联为刘备功业未成、嗣子不肖而叹息,尾联感叹后主亡国。
全诗措词精警凝炼,对仗警辟工整,风格沉着超迈,前半写功德,后半写衰败,以形象垂戒当世。
《蜀先主庙》是刘禹锡五律中传诵较广的一首。这首咏史之作立意在赞誉英雄,鄙薄庸碌。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首联的意思是刘备的英雄气概真可谓顶天立地,经历千秋万代威风凛凛至今依然。
首联高唱入云,突兀挺拔。细品诗意,其妙有三:一、境界雄阔奇绝。“天地”两字囊括宇宙,极言“英雄气”之充塞六合,至大无垠;“千秋”两字贯串古今,极写“英雄气”之万古长存,永垂不朽。遣词结言,又显示出诗人吞吐日月、俯仰古今之胸臆。
二、使事无迹。“天地英雄”四字暗用曹操对刘备语:“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刘禹锡仅添一“气”字,便有庙堂气象,所以纪昀说:“起二句确是先主庙,妙似不用事者。”
三、意在言外。“尚凛然”三字虽然只是抒写一种感受,但诗人面对先主塑像,肃然起敬的神态隐然可见;其中“尚”字用得极妙,先主庙堂尚且威势逼人,则其生前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自不待言了。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颔联的意思是创立基业与吴魏三分天下成鼎足,恢复五铢钱币志在振兴汉室。
颔联紧承“英雄气”三字,引出刘备的英雄业绩:“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刘备起自微细,在汉末乱世之中,转战南北,几经颠扑,才形成了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之势,实在是得之不易。
建立蜀国以后,他又力图进取中原,统一中国,这更显示了英雄之志。
“五铢钱”是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的一种钱币,后来王莽代汉时将它罢废。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又恢复了五铢钱。
此诗题下诗人自注:“汉末童谣:‘黄牛白腹,五铢当复’。”这是借钱币为说,暗喻刘备振兴汉室的勃勃雄心。
这一联的对仗难度比较大。“势分三足鼎”,化用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中语:“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与泰山共相终始。”“业复五铢钱”纯用民谣中语。
两句典出殊门,互不相关,可是对应自成巧思,浑然天成。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颈联的意思是等到丞相诸葛亮的帮助开创了国基,可惜生个儿子不像其父贤明。
颈联进一步指出刘备功业之不能卒成,为之叹惜。
“得相能开国”,是说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辅佐,建立了蜀国。
“生儿不象贤”,则说后主刘禅不能效法先人贤德,狎近小人,愚昧昏聩,致使蜀国的基业被他葬送。
创业难,守成更难,刘禹锡认为这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特意加以指出。
这一联用刘备的长于任贤择相,与他的短于教子、致使嗣子不肖相对比,正反相形,具有词意颉颃、声情顿挫之妙。
五律的颈联最忌与颔联措意雷同。此诗颔联咏功业,颈联说人事,转接之间,富于变化;且颔联承上,颈联启下,脉络相当清晰。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最后两句意思是最凄惨的还是那蜀宫中的歌伎,在魏宫歌舞刘禅也毫无羞情。
尾联感叹后主的不肖。刘禅降魏后,被迁到洛阳,封为安乐县公。
一天,“司马文王(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伎。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三国志·蜀志·后主传》裴注引《汉晋春秋》)尾联两句当化用此意。
刘禅不惜先业、麻木不仁至此,足见他落得国灭身俘的严重后果决非偶然。字里行间,渗透着对于刘备身后事业消亡的无限嗟叹之情。
从全诗的构思来看,前四句写盛德,后四句写业衰,在鲜明的盛衰对比中,道出了古今兴亡的一个深刻教训。
诗人咏史怀古,其着眼点当然还在于当世。
唐王朝有过开元盛世,但到了刘禹锡所处的时代,已经日薄西山,国势日益衰颓。
然而执政者仍然那样昏庸荒唐,甚至一再打击迫害像刘禹锡那样的革新者。这使人感慨万千。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