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标签与集体无意识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64886/505887b4ad2f1256.jpg)
很多孩子都会经历一种苦恼,就是被贴标签,尤其是在集体中,如果孩子被贴上某种标签,很容易在群体中被边缘化,孩子想努力地融入群体,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有一个孩子来做咨询,他在学校里被同学给起了一个外号,这种起外号的行为,刚开始会觉得很好玩,没什么特别的感受,慢慢地,所有的同学都把这种标签当成他的名字,孩子不喜欢这个标签,跟其他人对抗的时候,往往就不自觉地走到了整个群体的对立面,影响到孩子的学习生活。
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群体认同,但是孩子会因为某种标签化被拒绝在群体之外,导致影响孩子的学习,甚至导致休学、辍学,更有甚者会导致孩子人格发展产生障碍。一旦孩子被推到群体的对立面,那种感觉真的很无助,欲哭无泪,越辩解,越会被反确认,想从这里边脱困,就异常的困难。
人跟人之间就像一个镜像原理,你给出去什么,就会返回来什么,刚开始起外号的时候,感觉大家是在开玩笑,你也没有感觉不舒服,给同学传递的感觉是也没有介意,好像默许了这个外号。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喊,你开始拒绝,我把烟盒推给你(杨老师用烟盒演示),你又推回来,就这样十几个来回,等于是确认了这个行为,你在这里边能做什么呢?怎么样才能结束这个行为?当然是把烟盒留在你这,不给同学推过去,不给同学传递感觉,不再回应这件事。最好是用另外的事情来代替,譬如你跟同学们表达善意“我们是同学,我们愿意成为好朋友”。这样,慢慢地同学们就忘记这件事了。
还有另外一种互动方式,拿个茶杯做比喻,茶杯是烫手的,代表里边有你愤怒的情绪,你把茶杯推过去,同学们能感觉到你的不开心,同学们也会把他们的不开心传递给你:“你不接受这样的称呼,我们偏要喊”,这个茶杯被推来推去,就有对抗的意味,一旦你表现出无奈,别人就会有恶意的快感,整个群体都会处于一种无意识的快感中。你能明白发生了什么吗?我们刚才做了个比喻,该怎么办呢?他们再喊你的外号,你不做出愤怒的回应,你跟同学们逐个处好关系,让他们感受到你的一些善意,谁需要帮助,你就积极主动地帮助他,让群体看到你善意的一面,不再跟他们以恶相向,慢慢地就会好起来。
有的孩子在家庭里也特别苦恼,虽然一直努力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是只要一回到家,爸妈都给他讲道理,让人特别烦。爸妈为什么讲道理呢?因为他们担心你不好好学习,觉得你的学习态度不诚实。父母认为你学习态度不好,相当于贴标签。也可以使用这个原理,如果爸爸讲道理,会变成一种家庭文化,因为大家的态度、语言、语气会透露出,你是一个不值得信任的人,这种感觉会蔓延到其他人身上,你就被家庭标签化了。以后遇到爸爸讲道理,不要去回应他,把自己的本质工作做好就可以了,不用证明你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因为这种怀疑来自他们的想象,跟你没有关系,是他们自己缺乏安全感导致的。不去回应他们的感觉,跟爸爸说,“我能说句话吗?我小时候,你一直给我讲道理,我不理解,现在我已经长大了,我能理解你的良苦用心了,我知道你是爱我的,我也是爱你的”。不证明自己,而是让爸爸心里面更踏实,消除父母不安全的因素,把爱传递过去,这样就会好起来。
荣格解释了集体无意识是怎么一回事。在远古时代,在狩猎为生的年代,合作对群体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一个生死存亡的问题。一旦某个成员向群体表现出敌意,无法跟整个群体合作,这个人就会被异化,被驱逐出群体。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意识逐渐进入了潜意识,一旦群体中的某个人呈现出不合作的状态,譬如说一个人为了拒绝标签而跟同学们对抗,就会启动远古时期群体和个体之间的模式,一群人就会带着某种恶意的快感驱逐他。
还有一种标签就是“懂事”,一旦给孩子贴上“懂事”的标签,就不允许孩子有超出掌控自己的个性,一旦孩子表现出不懂事,就用一套理论绑架他,孩子一旦想申辩,这种感受很快就被群体给淹没掉,孩子的需求很快被过滤掉,外界用同一种声音告诉他:“你是个懂事的孩子”,不应该这样,当他跟周围的同龄人发生矛盾了,父母会告诉他:“你是个懂事的孩子,你应该让着他们”,孩子就会委屈求全。我们要求孩子懂事,也是贴标签,无论他多憋屈,他都得懂事,如果表现出来不懂事,就会被自责感打的遍体鳞伤。
我们检索一下,给孩子贴了什么标签,认为孩子应该是这样的,孩子没有这样,我们就愤怒了。他不应该这样啊,他应该那样啊,我们生活在自己的假设里。我们要去掉这种无意识的贴标签行为,让孩子做回孩子,让孩子回到本原状态,他就是这样的,他的一生有多种可能性,展示他真实的个性,那么我们才能有机会走进孩子、了解孩子、影响孩子、帮助孩子,让他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