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与被动
认知科学家阳志平在文章《35岁之后,我开始承认的十个事实》中写道:
1、智力。社会人绝大多数人的愚蠢超过你想象。愚蠢的人理由各自不一样,但聪明的人都类似:终身学习、理性思维、不断干实事。
2、社交。绝大多数社交是无效的,但少数几次有效的社交对你的影响将巨大无比。甚至会直接改变你的人生轨迹。
3、婚姻。婚姻比想象的还要重要。婚姻也可能没想象的那么重要。
4、金钱。拥有多少收入,就会有那个收入阶段的烦恼。理性的人善于将烦恼变为幸运;愚蠢的人善于制造更大的麻烦。
5、身体。健康是那种拥有时不觉珍惜,但失去了才觉得特别珍惜的。
6、朋友。35岁后能交到朋友的概率急剧下降,甚至是不可能。但拥有阅读习惯的人,越来越能从历史上的智者那里学到更多东西。
7、成就。毕业近20年,多数人的成就浮出水面,多数人的职业生涯开始定型。但还有少数人大器晚成,还在默默努力中。
8、情绪。生气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迁怒是社会多数人的习惯;情绪不是“降临”到你身上的,情绪就是你制造的。情绪是源自于你的身体如何反应,以及如何理解外在世界。它是这两个事情综合在一起的产物。
9、子女。越努力照顾自己而非孩子,孩子反而发展越好。
10、35岁。对多数人来说,35岁与 75 岁毫无区别;对少数人来说,35 岁,人生才刚刚开始。
里面这一条:
“越努力照顾自己而非孩子,孩子反而发展越好。”这点让我有些震惊。
因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我不确定这是不是真的。但是鉴于其余9条我都认同,所以这条应该也是有道理的吧。
从逻辑上分析,是没有问题的。人的成长在于“内在的驱动”,这必须来自于“主动”。而父母的要求,必然是“外部的”和“被动的”,长期来看未必有效,甚至会起反作用。孩子若不是“叛逆”,就是变得“没有主见”,而这都不是我们要的结果。
因此,父母应该做的,是做好自己,然后孩子见到了,也主动地往好的方向发展。
而所谓领导力,则应该是能激发他人主动的能力。管理过于细节具体的领导者,带出来的团队绩效往往不好,“等着领导发令,怎么做等领导决定”,这样的团队成员渐渐地就变成了被动型的员工,很难有担当和创造力。
因此,为了培养孩子和团队,有时候是必须“忍住不插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