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后台数据产品笔记服务设计产品&交互

设计思维——臭皮匠的方法论

2015-08-31  本文已影响1944人  UXDesigner李
为什么叫“臭皮匠的方法论”?设计思维并不是一个需要专家领导的方法,不需要诸葛亮。多人合作创新,是它的一个特色

前两天有幸参加一场关于设计思维的工作坊,凌燕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时下热门的“设计思维”。这让我联想到14年在北京ixdc大会参加来自飞利浦“心流体验:深入了解人们体验进而产生有意义的创新”工作坊,相互印证,后者也是设计思维的一种方法。这篇文章我希望能重新整理两场工作坊的内容,并为现实设计工作提供启发和指导。不过距离去年的北京之行已一年有余,期间忘记了很多内容,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首先,先来看一段视频,来自IDEO的购物车设计视频。

IDEO五天重新设计购物车

_**设计背景**:IDEO成立于1991年,曾经设计了苹果公司的第一只鼠标。在波士顿咨询公司发起的一项调查中,IDEO被全球企业高管评为全球最具创新能力的公司之一。在外人看来,IDEO创新过程是一片混乱、疯狂甚至天马行空。为解开IDEO的创新之谜,美国广播公司的《晚间在线》节目组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任务:在五天之内彻底改造一个购物车,并且全程跟拍。在人员组成上,加盟这个项目的成员除了有资深工程师和产业设计师之外,还有具有心理学、建筑学、商务管理、语言学和生物学背景的同事。_


设计思维一般流程

从这个视频可以总结出应用设计思维的一般流程:

1. 移情:走到使用场景中去,与使用者交谈,换位思考,收集信息;

2. 定义问题:找到隐藏在表面最后真正的需求,去伪存真;

3. 头脑风暴:针对需求和其他信息,脑爆出几种解决方案;

4. 制作原型:针对几种解决方法,分别制作原型;

5. 测试:邀请用户对原型进行测试。

设计思维流程

其实这一段的标题并不准确(为区分段落,仅先如此表达),“设计思维”并不是一套方法、流程,而是一种思维方式、方法论。它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中心”,即为人真正的需求而设计。因此,在解决以上各阶段时,应谨记“为用户解决实际问题”的终极目标。

1.移情

在“移情”阶段,我们需要了解用户的背景、行为习惯,观察使用场景等信息,另外,还有情感因素。方法可能有问卷调查、焦点访谈、小组讨论、实地观察等等。

2.定义问题

在“定义问题”阶段,我们要对上一阶段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并用“动词”总结出用户表达出来的需求,例如“放更多卡”、“放更多钱”、“不易丢失”、“查看照片”等。这些需求来自于与使用者的交谈和观察,是直观得到的。然而,它可能并不是用户真正想要的。所以我们需要洞察隐藏在这些信息背后的真正需求(需要功力),生成一份POV:

POV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按照年龄、性别、职业等方式划分用户的方法已经不适用了。以互联网产品为例,便捷的网络可以让你的产品被任何人使用。因此,当我们描述用户时,应该基本于用户共性的一面进行描述,或者最能给代表用户的标签的集合,这就是用户画像。例如:“男,31岁,已婚,收入1万以上,爱美食,团购达人,喜欢红酒配香烟”。

3.头脑风暴

接下我们要针对需求进行头脑风暴,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我们注意到,在视频中,组成IDEO设计团队的人专长各不相同。这有别于我们正常设计团队的建制,有效的头脑风暴需要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和激荡。而在现实中,设计团队中角色的趋同,可能会让讨论结果无法摆脱既有的思维框架。让不同角色参与进设计过程,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除了一些熟知的脑暴规则外,图形化对创意的发散也起着很大的作用。这种图形化可以是便利贴,可以是思维导图,也可以是手绘。关于图形化,会在后面有更详细的说明。

场景手绘

4.制作原型

头脑风暴后一般要形成多套解决方案,之后制作成不同原型。接下来就要进入多轮的“测试—>修改原型”,直至达到预期效果。

5.测试

在测试阶段,我们可以邀请受测对象以“I wish……,I like……”的方式表达感受(这类似于可用性测试中的“立即说出你想到的”),从而得到反馈,反馈要可以回答以下四个问题:

(+) 有效的是哪些?

(-) 尚需要改进的有哪些?

(?) 有哪些问题?

(!) 得到了哪些新的想法?

根据反馈信息改进原型,然后再进行测试。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优化方案,最终找到满足需求的那个解决方案。

从“移情”到“测试”的整个过程中,觉得“定位问题”、“头脑风暴”、“测试”是重要的节点。而“定位问题”是重中之重,只要找到真实的需求,才可能有后续的设计改进。

整个流程应贯穿“以人为中心”(为目标用户解决真实的需求)的深刻思考,而这正是我们欠缺的。诺曼曾在《设计心理学》一书中讲到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是避免错误的根本途径”,人与人的差异性很大,通过“设计”所体现的对人的“关心”必然有更大的差异。

我们在上文曾说,“设计思维”是一种方法论、思维方式,以此所衍生出的具体的方法、流程必然不唯一。下面,是飞利浦创意设计流程中,实现“移情—>定位问题”的部分。


飞利浦创意设计流程

以下流程的目标是找出机会点(解决用户痛点的切入口),在各个环节中,较多应用的是不同颜色的便利贴,以达到图形化的效果。主要环节如图:

飞利浦创意设计流程

以“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例(14年工作坊的模拟例),说明各个环节:

1.情境

根据要设计挑战和实际情况,定义整个体验流程(在体验设计中,也可以称之为“操作流程”);

“健康的生活方式”体验流程

2.用户访谈

在访谈之前,根据体验流程(上图),编辑访谈题纲,了解“用户的行为习惯和背后的驱动力”。找到不同的几位受访者进行访谈,为保证效果,访谈者和记录者尽量不要为同一人,同时,便于事后回顾,在征得受访者同意的前提下,进行录音或录像;

3.使用者体验流程图

将访谈中得到信息(文字、图片)分别记录在便利贴上,并贴在使用者体验流程图(下图)中,讨论每个痛点背后的原因和目标(可能是真正的需求)。便利贴的使用规则如下:

- 受访者的痛点,记录在粉色便利粘上;

- 受访者的事实,记录在黄色便利粘上;

使用者体验流程图

4.what if发想

这一过程相当于头脑风暴,分析使用者体验流程图,每个人想出8个“what if”(如果…就好了),分别写在绿色便利贴上,贴使用者体验流程图中。此时的“what if”不考虑技术可行性,仅站在用户角度进行;

将所有的“what if”进行分类组合,并给它们一个更大的叙述(机会点),这个叙述必须是可以关联最初的问题(健康的生活方式)。

5.找出机会点

最后,选择两个最有影响力的机会点 ,它们必须能解决用户的痛点和真正的需求。以下为14年工作坊某小组的成果:

使用者体验流程图

不难看出,上述方法就是设计思维中“定位问题”的过程。但更好的是,将便利贴做为图形化工具应用在整个流程中,当我们面对“使用者体验流程图”时,所有信息一目了然。

也许是我们从小所受的到的教育有关,我们在写字、记录、会议时,都会逐条的写下内容,讨论时主要使用语言、文字来沟通。然而真实的情况是视觉化的内容更容易激发我们的想象力,李叫兽在文章《为什么你看了很多书,却依然没有洞见》中讲到一个例子,引用某心理学书籍中的话:

人的爬行脑(控制人的欲望的那部分大脑)更加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

对视觉化呈现方式的应用,是设计思维的一个重要内容,也许这也是它被称之为“设计”思维的一个原因。


总结

1. “设计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可以由一些流程、方法来体现,但不应受限于已有的流程和方法;

2. “设计思维”追求的是解决用户的“痛点”,全程保持“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

3. 对“图形化”的应用,和不同角色的思维碰撞,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发创造力;

4. 充分的用户研究和迭代性质的原型测试,保证方案投产前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但前期投入时间不可控;

5. 优秀的解决方案来自于不同思维的碰撞,而不是领导拍脑袋;

设计思维对实际工作的启发

“不能应用的方法理论都是扯蛋”,做为一名互联网交互设计师,“设计思维”如何结合到我们的设计开发流程中呢?我觉得起码有几点可以立即得到应用:

1. 在设计中,针对无把握的流程/页面/方案,找几名身边的同事进行测试。当然,对测试点的抽离和任务的描述,需要深入的思考;

2. 思考问题时,将用户的使用场景、流程用图形表现出来,结合图形思考,不断培养自己的图形化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成熟后,可以应用在多人讨论中;

3. 在设计、需求讨论,头脑风暴时,可以邀请不同职业背景的人加入,寻求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

4. 在分析需求时,清楚需求背景,对需求不断追问“为什么”,洞察用户的痛点;

5. 制作高保真的原型,邀请用户进行“可行性测试”;

一切停留于纸面上的知识都是空谈,要想真正洞悉“设计思维”的精髓,需要切身实践,尝试以“设计思维”的方式进行一个项目,整理出一套合适的设计流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