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亲子游戏, 能让宝宝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语言能力!

2018-03-02  本文已影响0人  布谷亲子

  一周岁之前

  声音模仿游戏

  教宝宝去模仿动物的叫声,对宝宝来说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办法。

  不知不觉中,会让孩子愿意练习一些很难发出的音:

  比如

  “ga ga”小鸭子嘎嘎叫(这是比较难的舌根音),

  “mou mou”老牛哞哞,

  “mie mie”小羊咩咩

  ……”

  如果孩子发不好辅音“si”“shi”不分,你可以教他模仿蛇爬行的声音。

  如果孩子发不好辅音“po”,你可以每天带他出去玩的时候,告诉他“跑~跑~我追,你跑~”

  稍微大一点的宝宝,尤其男孩,他们喜欢小汽车,我们可以鼓励他们学汽车开过来:

  “嘀嘀嘀嘀~叭叭叭叭~小汽车开过来啦!

  嘀嘀嘀嘀~叭叭叭叭~让路啦!”

  你会发现,其实宝宝很喜欢看到我们大人的嘴吧,不停地变化,然后发出各种奇奇怪怪的声音,而且这样的话,他们也非常有兴趣来模仿。实际上,这看似简单的游戏,其实帮助我们给宝宝进行口腔肌肉协调性的训练,为以后准确地发音说话做准备。

  选择象声词、叠词、人称词儿歌

  一岁之前的宝宝语言基本是蹦词儿,多以象声词、叠词、人称词等居多。这个阶段,我们要选择象声词、叠词、人称词为主的儿歌读给宝宝听。

  比如有专门的人称问答歌:

  “爸爸的爸爸叫什么?

  爸爸的爸爸叫爷爷。

  妈妈的爸爸叫什们?

  妈妈的爸爸叫外公。

  ……”

  这样的人称歌朗朗上口,孩子听得懂,是一种很好的听觉输入。

  一周岁以后

  呼唤名字

  这是中国传媒大学一位语言学教授推荐的一个小游戏。

  在家里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和宝宝面对面,用一个比较稳定的音高呼唤宝宝的小名。然后呢,跟宝宝之间的距离逐渐加大,变换方位,让宝宝去感知方向、距离、声音的变化。

  在室外玩耍的时候,爸爸妈妈也可以随机在宝宝背对我们时,用稳定的音高来呼唤宝宝的名字,看看宝宝在室外相对嘈杂的环境中,能否有听觉的敏感性,听见爸爸妈妈的呼唤能否回头。

  这个小游戏,是对宝宝的听觉敏锐性有很好的帮助。要知道宝宝对不同声音的敏感,是他们学习语言的重要基础。

  五官指认辨别的游戏

  一周岁左右的宝宝,我们可以跟他玩五官指认辨别的游戏。

  比如说,爸爸妈妈可以问宝宝:

  “鼻子在哪里?”

  “摸摸耳朵/头/眼睛……”

  然后反过来,爸爸妈妈指着鼻子,问宝宝这是什么?

  这样的问答,是丰富宝宝名词词汇量的游戏。

  吹气游戏

  吹泡泡是最有趣的口腔肌肉力度的锻炼,宝宝最喜欢。

  我们也可以找一些彩色的羽毛,跟孩子趴在地板上吹,让羽毛在空中飞舞。宝宝会非常高兴,在阳光下看着小绒毛飞呀飞,他也跟着吹呀吹,所以这种互动的游戏,其实也是很温暖的亲子互动。

  另外,我们也可以找一些发声的玩具,口琴啊,笛子呀,哨子呀,让宝宝去吹。这个训练也有助于我们宝宝发一些爆破音,比如“pen”“po”“pa”等等。

  有一些宝宝的发音不够准确,家长们除了着急示范,往往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其实这里有一个大家都会忽略的问题,就是孩子的口腔肌肉的力量不够,或者不均。

  我们建议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宝宝有没有出现以下一些情况:

  第一比较爱吃糊状的食物,不爱咀嚼,直接爱吞;

  第二,即使最近没有长牙,也总是有汤汤水水从嘴角流下来;

  第三,平时爱流口水;

  第四,睡觉的时候用嘴巴呼吸的情况比较多。

  如果有,这个时候,我们应该针对口腔肌肉力量进行相应锻炼,通过这些吹气的小游戏,来帮助宝宝强壮口腔肌肉。

  吸气锻炼

  宝宝一岁以后就可以用吸管杯了,吸管杯也好,平时喝的一些酸奶也好,这个吸的动作可以强化孩子的唇部力量。

  我们还可以使坏,平时用的吸管比较粗,我们可以把它换成那种小儿咳嗽糖浆配的那种非常细非常细的吸管。

  其实我们在平时讲话的时候,虽然嘴唇在运动,但是其实唇的运动力度,并不是完全均等的,而是集中在唇部中央的三分之一的地方,我们可以教孩子把嘴唇的力量集中在这个吸管头部,鼓励宝宝尽可能地吸。越细的吸管对宝宝唇部的三分之一处的锻炼就越集中、越有效。

  我们也可以选择吸面条的方式,我们可以给他做一些意大利面,手擀面,炒面,可以让宝宝用手抓着去吸,虽然我们吸面条的声音不太雅观,但是这个过程如果作为一种游戏,它其实是帮助孩子强化了两颊的肌肉力量。

  两周岁以后

  打电话游戏

  两岁以后,宝宝语言能力开始爆发了,有了逻辑思维后,宝宝会不停地问爸爸妈妈: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

  不但他们会自言自语,也非常喜欢我们大人说话,这个阶段宝宝很喜欢,拿着爸爸妈妈的手机,甚至拿个遥控器,假装是手机,放在耳朵边,假装打电话:“喂喂,恩恩,再见!”

  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把握宝宝的特性,跟她假装打电话:

  “喂?宝宝,妈妈下班啦?宝宝在家乖嘛?妈妈一会儿就回来啦,宝宝再见!”

  在这个过程中,宝宝在一边看着你,你一问,他一答,这个互动交流过程就是他能理解和驾驭的。

  角色互换游戏

  妈妈变成宝宝,宝宝变成妈妈。生活中,妈妈照顾宝宝的常用语言,由宝宝的嘴巴说出来。

  比如,宝宝会喊妈妈:

  “宝宝,刷牙啦!

  宝宝,喝点水!

  宝宝,要穿尿不湿!

  宝宝,要睡觉觉啦,妈妈拍拍......”

  在这个游戏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体会一下,彼此的心态,小朋友觉得很有兴趣,更愿意表达了!

  悄悄话游戏

  2岁左右的宝宝,开始掌握基本的语言发音了,他们就会发现,语言有很多种表达方式,不同的音量,语气、情感,表达都不同。那么悄悄话就属于这种语言探索。

  宝宝用悄悄话跟妈妈说:

  “妈妈,我跟你说,我们下去玩吧”

  他们会觉得跟妈妈之间有一个秘密,保持这种神秘感,太牛了,太骄傲了。

  那我们父母呢,就可以配合他们的心理需求,我们不要说:“什么?好好说话,不要偷偷摸摸的讲话,大声一点,听不见!我们应该反过来回答宝宝:“好的呀,那你想去哪里玩呀?”

  我们讲悄悄话,让孩子听,让孩子将悄悄话,我们来猜。

  有的时候,我们还故意猜的不准,让他们有一种胜利感,这些都是可以刺激孩子大脑发育的,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方法。

  有趣的气息游戏

  气息是我们发出响亮、持久、稳定的声音的基础。小宝宝说话说不长,也有气息不足的原因。

  我们想一想是不是这样呢?宝宝一急的时候就词不达意,说话就喘气,一说话的时候呢,就中间停下来换气好几次,有时候停的地方甚至还是一个词的中间,会打破这个句子的原有意思和结构。有时,宝宝感觉到这样说话好累啊,他就会偷懒,不愿意多说话了,那我们可以教宝宝一些有趣的吸气。

  比如,我们教宝宝:

  “吸气~~”“鼻子吸气~~嘴巴呼气~~”

  “吸气~~屏住 1~2~3~好,吐气~;

  然后再吸气~屏住1~2~3~4~好,吐气~”

  慢慢地让宝宝气息控制的时间拉长。

  我们还可以教宝宝吸一口气以后,慢慢地发出“吧——”“斯——”这样的声音。

  我们也可以给宝宝买气球,让宝宝练习吹气球。

  这个吹气的过程,其实不同于我们之前说到的口腔肌肉力度的气,口腔肌肉力度,我们吹泡泡、吹羽毛也好,是一个瞬间的爆发力,而吹气球,屏气呼气,锻练的是气息的稳定性和持久力。

  最后还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宝宝可以集中注意力的时间。

  一般来讲,一岁半的宝宝可以集中注意力5~8分钟,2岁左右可以集中注意力10~12分钟,2岁半可以集中注意力10~20分钟,也就是说基本上可以听完一个故事了。妈妈可以尝试一下看看,在平时生活中,我们有哪些游戏,哪些故事,哪些儿歌,能适配宝宝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让效果最大化。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语言启蒙老师。掌握了以上这些方式方法,把握了时机、注重了趣味性,这样的语言启蒙老师,哪个宝宝会不喜欢呢?让他不知不觉地跟着你说话,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剩下的就是静待花开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