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用户体验要素》
一、用户体验的五个层面
对于想入行PM的同学而言,《用户体验要素》一书的确值得一读。虽然中文版翻译的不是很接地气,但是能够脉络清晰地给读者呈现出产品设计的整体概念。该书主要提出了用户体验五要素(即:五个层面)模型,并分别对各个层面进行了具体介绍,这五个层面由抽象到具体分别是:
1. 战略层:包括用户需求 —用户对产品的期望 、产品目标 — 我们自己对产品的期望两部分。
2. 范围层:对于功能型产品,该层对应的是功能规格 — “对产品的功能组合的详细描述”;对于信息型产品,该层对应的是内容需求 — “对各种内容元素的要求的详细描述”。
3. 结构层:对于功能型产品,该层对应的是交互设计 — “定义系统如何响应用户请求”;对于信息型产品,该层对应的是信息架构 — “合理安排内容元素以促进人类理解信息”。
4. 框架层:包括信息设计、对于功能型产品的界面设计、对于信息型产品的导航设计三部分。
5. 表现层:即为最终产品创建感知体验。
用户体验模块化划分为五个层面,有利于我们考虑用户在体验中可能遇到的麻烦,但实际这些层之间的分界线没有那么明显,同时在每一层中,各个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完成该层的目标。
二、一点点思考
上述对用户体验要素五个层面的描述是从书中整理而来,那么这五个层面与日常工作或者说产品设计流程有什么对应关系呢?个人理解如下(欢迎指正~):
战略层—即“为什么做?”我们通过这个产品能得到什么、用户通过这个产品能得到什么,对应产品目标设定(如1年获得X百万用户)、用户需求挖掘分析(如用户问卷调查、创建用户画像等)。
范围层—即“我们要做什么?”,对应产品需求list—产品要包含哪些功能、哪些功能可以放到二期等,需要考虑需求优先级。
结构层—即“如何做?”,对应通过示意图(如架构图、流程图)记录产品的架构、使用流程等。
框架层—即“进一步如何做?”,对应原型设计,根据实际情况画静态线框图、动态原型图展示产品的雏形。
表现层—对应UI设计,通过设计产品的配色方案、排版、风格等,将产品设计合成品呈现出来。
作为PM,一定不要局限在“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更要有全局观,重视“战略层”。
很早之前读的这本书,当时仅仅是记住了这五要素而已,今天再回忆有新感受,总结、记录下来作为备忘。前路慢慢,在升级打怪的路上,继续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