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专业|那片高岭的林海叙事

2021-08-28  本文已影响0人  爱笑的鱼521

          ——塞罕坝森林公园印象

    最早对塞罕坝有印象是中午的《新闻三十分》后面有一段广告词“加把劲儿呀嘛,呼嘿!”,再后来必修三课本上《荒漠化的整治》这篇课文中引用了塞罕坝森林公园的案例简单了解了这片人工林的发展背景,从此对这片由三代护林工人的血泪浇灌而成的林海,让人充满向往!

    今年暑假,我们一行驱车千余公里来到这里。从御道口草原过来一下子踏入林区,不禁被这林山林海震撼!这哪里还有“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踪影?这儿就是“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水的源头,云的故乡”嘛!恰逢晴朗天气,天空低低的云朵和道路两旁的松涛林海交相呼应,一桢又一桢的画卷让人目不暇接,连声啧叹!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眼前的松涛阵阵是几代人的青春浇灌,是血泪也是赞歌。

                        高原荒漠化的形成

    塞罕坝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过度垦殖。

    塞罕坝汉语解释为“美丽的高岭”,地处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历史上的塞罕坝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在辽、金时期称作“千里松林”, 清朝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木兰围场)。随着清王朝历史的推移,因吏治腐败和财政颓废,内忧外患的清政府在同治二年(1863年)开围放垦,随之森林植被被破坏,后来遭遇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塞罕坝从当年“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太古圣境和“猎士五更行”、“千骑列云涯”的壮观景象,退化为“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时间不过100年。

    地理试题再现:

  简述塞罕坝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

  答案:人口的过快增长,导致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连年战争造成植被破坏严重。

                      塞罕坝的漫漫治沙路

                            自然概况叙述

    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北部,地处河北省北端(与北京直线距离270公里),位于浑善达克沙地的南缘。北、西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和多伦县隔河相望;南、东分别与省御道口牧场和围场县的四个乡相邻,按地形分为坝上、坝下两部分:

      坝上是内蒙古高原南缘,以丘陵、曼甸为主,海拔1500-1939. 6米;坝下是阴山山脉与大兴安岭余脉交汇处,典型的山地地形,海拔1010-1450米。

      境内是滦河、辽河的发源地之一。林区气候特殊,冬长、春秋短、夏季温差小,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90年代(1990-1999)坝上地区平均气温-1. 0℃,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分别显31. 9℃和-38. 7℃,年降水量539毫米,年均降水 日为160天,年均大风日数为67天,年均无霜期67天。

    土壤类型以山地棕壤、 灰色森林土和风沙土为主,塞罕坝处于森林-草原交错地带,植被类型多种多样,依此分别为落叶针叶林、长绿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灌丛、草 原与草甸和沼泽及水生群落。林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地理试题再现:

(1)描述塞罕坝地区的地形特征。

(2)说明塞罕坝原始森林破坏后,风沙紧逼北京的原因。

(3)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塞罕坝林场树木生长缓慢的原因。

答案:

(1)以高原(山地)、平原为主;(地表起伏较大,)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逐渐降低。

(2)(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冬季风强劲;塞罕坝原始森林被破坏后,北京失去绿色屏障(冬季风长驱直入,导致风沙南侵);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利于风沙南侵;北京距离浑善达克沙地近。

(3)地势较高,热量条件不足(生长期较短);属半干旱区到半湿润区的过渡地带,降水较少;冬季风强劲,易受低温冻害影响。

                          旱地治沙的“杀手锏”

          196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成立。56年间,森林覆盖率由11.4%提高到80%,林木蓄积量由33万立方米增加到1012万立方米。每年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吸收二氧化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林场森林资产总价值达202亿元。

      有人说“这112万亩人工林,拥有近5亿株树木,如果一米一株排列,可以绕赤道12.5圈。”“她”到底经历了什么?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塞罕坝森林成功治沙之道。

  一、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美丽的青春》中,我们看到建场之初的塞罕坝气候恶劣,沙化面积不断扩大,造林成活率极低。干旱又寒冷,外调来的苗因为路途远而难以适应恶劣的生存环境成活率低,于是,林场自建苗圃,攻克了高寒地区全光育苗技术难关,实现就地育苗。

    查阅资料——塞罕坝对造林机械进行装配自动浇水装置、镇压滚交链式连接和毛毡式卡簧植苗夹3项技术改革,结合踩实、苗木扶正等人工措施,林场解决了机械造林所植苗木抗旱能力差、苗木周围培土挤压不实、机械伤苗等问题,将高寒地区机械造林成活率由不足40%提高到了95%以上。

  二、科学管理是经营之道

    “三分造,七分管”,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塞罕坝机械林场由造林期进入了营林期。“育、护、造、改”相结合,多种经营,综合利用。

  《最美的青春》中可以看到,林区采用“雪藏沙拌”建立落叶松种子培育的实验室科学进行种子处理,保证了出苗、育苗率。造林上,创新植苗工具——值苗锹,提高了植苗的效率。营林上采育结合,去小留大。森林防火台——望海楼,保障了森林资源的安全性。

    亲眼看到一车车的木材运出,也看到一片片几尺高的小树苗在荒山上摘种!这种科学的经营方式让人对这种良好的管理生态体系肃严起敬!

  三、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理念

    “利用森林而不破坏森林”,塞罕坝林区有落叶松、红松、樟子松以及白桦林。每个林种自成一片,形成林区的多种经营,成立了这个地区复杂的生态体系。

    深入林区,能够清晰看到一车车拉运木材的大货车,伐木工人的身影也依稀可见。但,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到发酵之后的牛羊粪便被制成的“人工土”一堆又一堆被摆放在那里,林区工人们还在忙碌作业。塞罕坝人没有坐拥“生态红利”。而是建立林区自己的绿化育苗基地,把这种苗木运往全国各地,把森林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这种“生态红利”持续发展下去。

    地理试题再现:

(1)推测林场建设初期造林成活率低的主要自然原因。

(2)分析塞罕坝生态环境的恢复如何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答案:

(1)塞罕坝地区纬度较高,热量不足,且处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降水少; 生态环境恶劣,干旱、大风、冻害等气象灾害频发;风蚀、水蚀作用强,土壤肥力低。

(2) 塞罕坝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经济林的建设,促进了当地林业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 发展;塞罕坝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形成独特的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 的发展。

      塞罕坝林场由高原高原荒漠到林的海洋,是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成功的典型案例,她的一草一木皆值得我们仔细品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