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门桥
龍门桥,再次邂逅她,她已经有了这么一个寄予厚望的名字。“鲤鱼跃龙门”,这应该是母校对莘莘学子的希冀吧。
桥,还是那座石拱桥,经过修缮变得焕然一新。我依稀记得在我们那届时,她还是没有名字的。上学那会儿一直以为她就叫“石桥”,而我们母校“石桥中学”就是因她而得名,更甚至于我们“石桥镇”也因她而得名。而今回到母校,突然发现她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龍门桥”。我喜欢这个名字,多少年来,这座桥坐落在这里,迎来送往了千万学子,俨然成了母校的名片,把她叫做“龍门桥”再也合适不过,也是实至名归的。
我的父亲初高中也都是毕业于石桥中学。听他讲述,在他念书的那个年代,这座桥就已经存在了。我也不知道这座桥到底存在了多少年,估计建校时就已经有了吧,或许还先于学校的建立,亦或许真得是先于我们这座小镇的成立。可能深查下去,或许能找出她建造的年代,但我不想深究。
龍门桥,对于我来说也是有着特殊感情的。此时的我,只能停下脚步,也只愿停下脚步,去感受真真切切的她。当我还在石桥中学念初中的时候,每次走在桥上,总能看到高中的学姐学长们抱着一摞书匆匆而行的身影,这深深地吸引着我。那时,就在心里暗自盼望着: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够像他们一样。未曾想,或许是命运使然,我还是考上了石桥中学的高中。自从念了高中后,因住家离校也就半个小时的自行车程,故而起初我是没有住校的,但也因此不能上晚自习,毕竟那个时候的乡村道路是没有路灯的。后来发现跟不上学习的脚步,就在学校附近租了个住处。这下离校近了,原本以为,初中时那个小小的希望能够实现,就是像学姐学长们一样轻松地抱着一摞学习的课本潇洒地走在这座石桥上。但没想到,我还是和初中时一样,每天背着个大书包走来走去,书包里摆放着自认为一本也不能落下的功课课本,以至于多年后的我还经常做梦:梦到满书包的书被我弄丢着实着急的情景。高中时的我,每天依然背着厚重的书包上学、下晚自习,虽没有学姐学长当时的潇洒,但亦是步履匆匆,无暇他顾。而今,再次走在这座石桥上,我却是闲情漫步、悠然自得。停下脚步猛然发现这两岸的景致还是那么得清雅怡人,虽然桥下的河水已经变得污浊,但完全没有破坏这小桥流水的整体美,相反,却仿佛增添了一层时间的厚重感。偶尔涌上心头的那一丝伤感也被河岸边随风摇曳的杨柳带走了。我站在桥头眺望着:桥的这头,以前上课的教学楼尽收眼底,耳畔回响起朗朗的读书声;桥的那头,连着的是教师们的宿舍楼,多少个日夜曾多次上门请教……
记得念书那会儿,桥身上就已经有一条深深的裂痕,年轻的我们不懂事,还总是想着跺上几脚,看能不能把桥跺垮,跺了才发现,她依旧稳如泰山,丝毫不受影响地躺在那儿。我们只好无奈地走过,再也没有打她的注意。一天当中,我们每个学子都至少有六次经过这座石拱桥,她承载着每位学子厚重的脚步,每一步都烙在了她的身上。这么多年来,她一直在这里,像是一位慈爱的老母亲无限包容着我们的无礼与淘气,即使自己不堪重负,也要保护我们通向学习的殿堂。今天,看到经过修缮一新的她,巍然挺立在这里,我激动不已。我在桥上来回地踱步,仔细地寻找着当年那条裂痕,但怎么找也没有找到,她的伤被治愈了,她又一次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着她的儿女们。
她 ,建于哪一年,我们不清楚;但是,我想,只要我们保护好她,除非不可抗力,她一定会一直存在着,一直守护着我们的母校,守护着这里每一位求学的学子,载着他们走出这座小镇,走向美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