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8日美嫺学习复盘日志——能感知情绪,却不能控制情绪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 “叛逆”这个词儿,成为无数家长对青春期孩子的共识:孩子脾气暴躁、开始撒谎、孩子沉迷手机游戏、孩子无心学习……
面对孩子身上的种种问题,家长无奈叹息:“忍忍”吧,过了青春期就好……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当孩子的反应愈演愈烈,家长们迫不得已带孩子就医,诊断书上“抑郁症”3个字令家长错愕:好好的孩子,怎么生病了?
很多家长不愿意接纳现实,总把问题归咎于青春期没有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却其实,错把“抑郁”当“叛逆”,才是当下孩子最大的“青春期危机”……
01
青春期最大危机:错把抑郁当叛逆
“她想死早就死了!遗书写了无数遍,我看腻了!”
这是一位从教多年的工作者提供的真实案例,我们无法想象,这会出自一位母亲之口。
读高一的女儿突然厌学,闹着不想住校,妈妈问了班主任,了解到孩子在校表现正常,于是认为:孩子不愿意住校,是青春期叛逆,目的是不想被管束。
妈妈拒绝了女儿外宿要求,为此,女儿很生气,脾气越来越差,动不动与父母争吵,时不时还会用离家出走、写遗书来威胁家人。
女儿第一次出走,妈妈惊出一身冷汗,她发动亲朋好友四下寻找,幸运的是,孩子找回来了,没有受伤,也没有自残。
但很快,女儿又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反反复复的折腾,让做妈的心力憔悴,一次次看到女儿最后还会安然无恙回家,对于女儿的出走,妈妈不再紧张:
“她不会死的,要死早死了不知多少回了,她的遗书我都看腻了,她就是作!”
直到有一天,孩子一直在学校哭,在班主任老师强烈要求下,妈妈才带上孩子去看医生。
接过“抑郁症”诊断书的那一刻,妈妈才发现,原来女儿“病”了,她不得不妥协,先是帮孩子申请外宿外膳,然后不得不接受孩子不去学校上课的“过分要求”。
从此,孩子居家自学,每天睡到自然醒,想听网课就听网课,想打游戏就打游戏。
直到目前为止,妈妈也并不完全认同女儿是真的“抑郁”了,可医院的这诊断书放在那里,让她失去判断。她只能无奈接纳,只当自己养废了一个孩子!
透过这个案例你会发现,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况普遍存在。
是叛逆,还是抑郁?
电影《深海》中一句爸爸的台词,或能够表达很多父母最坦诚的心声。
面对患上抑郁症的女儿,爸爸说:
“不用花钱治疗,多笑笑就会自己好的。
想起不久前震惊全国的胡鑫宇事件,回头再来梳理整个事件,其实孩子的心理问题早见端倪,如果被及时重视,被及时干预,或许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悲剧。
这些年,青少年抑郁数据不断上升,有多少是家长错把抑郁当叛逆,误读信息,错过了孩子的最后求助,不知不觉将孩子推向深渊里……
02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容易“抑郁成疾”?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医师裴双义在接受采访时提到:2022年,他所在的科室门诊诊疗了8000多名学生,住院治疗的有近600名。
这还只是一个医院一个诊室的缩影!
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约有3000万人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对全国6万多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报告显示,11.03%的学生受到了抑郁症状的困扰。
不愁吃不愁穿,孩子有什么可抑郁的呢?
事实上,青少年“抑郁成疾”既有生理原因,也有环境影响。
相比成年人,儿童、青少年大脑中负责感知情感的杏仁核在15岁时就发育成熟,但负责控制情感的前额皮质要到25岁左右才会成熟。
能感知情绪,却不能控制情绪,不对等的生理发育状态,让孩子的情绪容易受刺激,却不能自控处理。
伴随青春期激素分泌,孩子情绪波动大,进一步增加了患抑郁症的风险。
与此同时,在内卷的社会环境里,为了学习成绩,为了升学几率,孩子无形背负了很多慢性压力。
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会让父母花更多的精力关注在孩子学习上,一旦孩子成绩波动,家庭就会掀起波澜。
正面的亲子冲突也好,父母柔声细语的规劝也罢,种种社会压力都会让感知情绪的杏仁核变得更大、更敏感,孩子持续感到焦虑和抑郁。
被抑郁情绪吞没的孩子,就像溺水的儿童,如果父母在岸边伸手拉一把,孩子也许重新站回陆地。
遗憾的是,父母的忽视和误解,让患病的孩子不自知却又得不到帮助,最后病入膏肓,追悔莫及。
03
警惕!不要忽视孩子身上的“求救信号”!
很多父母都是在孩子确诊以后,不得已才接受现实,进而寻找病因。
事实上,早在孩子生病之前,TA们的身上就会释放出“求救信号”,若父母留心留意,也许就能及时拉回孩子。
1)“我不想玩!”
每个人都有情绪低谷期,孩子短期情绪低落是正常现象,但如果长期、整天处于不开心状态,父母就要引起警惕。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孩子不爱玩了!对于任何阶段的孩子来说,玩耍一定是一件充满诱惑力的事情。
2)“我好累!”
孩子习惯性把自己关进房间不愿意动弹,什么事都不做,却一直感觉很累。
出现这种情况,家长要重视,这是因为大脑长时间与孩子解不开的心结作斗争,大脑不停高速运转,让孩子觉得筋疲力尽。
3)“我睡不着!”
如果哪一天,孩子告诉你,他的睡眠成了问题,入睡很晚,醒来很早,满脑子都像在过电影,整个人都是恍惚,家长不能掉以轻心。
抑郁往往伴随失眠出现,让孩子的大脑不堪重负。
4)“我好难受!”
没有任何原因,孩子身体出现各种不适,头疼、肚子疼、恶心、发热……到医院检查,却一切正常。
对此,家长切勿不以为然,因为心理精神痛苦会反映在身体上,造成身体上的不适,医学称之为“躯体化障碍”。
5)“我真没用!”
孩子一遇到问题,情绪崩溃,无法自拔。
他们不仅把“我没用”挂在嘴边,他们在处理每一件事情时也会秉承消极态度。
对此,家长需要细心分辨,区别于青春期的情绪起伏,抑郁症孩子常常会感到“无望、无助、无价值”,觉得自己什么都没用,进而做出过激行为。
6)不想吃/很能吃
肠道被称为“第二个大脑”,如果孩子突然不想吃,或者突然暴饮暴食,并持续出现很长一段时间,家长就要引起警惕:孩子的情绪,是不是正在受影响?
抑郁是大脑敲响的警钟,它在告诉父母:孩子的生活正在失去平衡,他们正在承受着某种精神压力,需要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怀和帮助。
家长正确解读,是伸向孩子的援助之手,孩子得救,也往往是在得到父母理解的一瞬间。
04
科学爱孩子,拥抱幸福童年
有人说,这一代孩子最大的“苦”莫过于:孩子的成绩归于父母培养,孩子的问题推给孩子自己。
深以为然,而这,或许也是这一代父母的“心结”。
父母总以为自己竭尽所能创造条件托举孩子,孩子更加拼命努力创造成就。
可谁曾想,孩子却身在福中不知足。诚然,孩子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可TA们的快乐却变少了。
守护孩子的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是改变孩子的所处环境。
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凡事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理解他们、倾听他们,帮助孩子调节压力,学会如何应对,从而发展独立坚强的人格,做一个坚韧、乐观的少年。
有人说幸运的人被童年治愈一生,只要科学正确地爱孩子,就能够让他们拥抱幸福的童年,拥有开阔的人生。
以上是今天学习复盘日志。
我是吴美嫺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规划师。
我在贵州贵阳感谢您的阅读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