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意的暴露》
晚间,或临睡前,或外出前,我们仨彼此“要求”与“被要求”的情况增多。——因为要赶点、准备未齐全、手头事情没结束等等。而且,我发现,局面越混乱,头绪越多(此处语序不能颠倒),俩出状况的几率越大,对我一会一个要求一会一个要求,平时挺自我服务的孩子,那一会特别犯嫌讨厌,轮番上阵让我口头回应或做什么。我会疲于应付,心浮气躁。还奇怪了
后来,我觉察,1.事情得提前和俩沟通商量好,越是成人随心安排,越容易对抗。2.说“抓紧”“快一点”,不如告知具体时间底线,在那之前和他明确有哪几件具体的事情要准备,快到点之前两三分钟,再提醒下。3.如果确实有一些收尾或准备的事项,不能直接分配给他们,要提出1,2,3,4来,让儿童认领任务,自主选择。这样,成人精神不紧张,身体也不劳累,凡事凭一个成人准备,不如让儿童参与进来。关键处,是那些可能影响进度的事项,我得在截止时间前再检查确认无误。
两个孩子,日常带起来,想步调差不多,养育者肯定要动脑筋。这过程和班级管理有那么点相通之处,比学校教育更关注日常生活行为对儿童个体差异的关照和个性培养。困难点——家庭生活是自然的,成人会在家庭生活中暴露懈怠、疏忽、疲倦……不知不觉中走形。而,儿童是聪明的、敏感的,他们会即刻伸张自己的自由意志,对抗“要求”和“规矩”。尤其当这种家庭教育只有一个成人负责的时候,他们特别“狡黠”。换一种表达,他们的个人意志成长得很好,很壮实。
周五晚上,睡前不按规矩睡觉的情况再次发生,心火烧起来,突然坦率地说“你们信不信妈妈对你们有‘恨’的感觉?不仅仅对你们全是‘爱’。”这俩,傻了一下。然后各自不声不响,立麻地爬床睡觉了。
所以,我觉得,有时候儿童就是给你唱反调,他们的自主意识里有“刺”的成分。成人无限的包容,不如坦率的暴露。妈妈不是全能的神,是人,会疲劳、厌倦、沮丧、有愤怒,有仇恨。——不过,妈妈真实。
周六周日,不对抗,顺溜了。外出,晚间睡前,都挺好。
没口头明确暴露恨意前,我很少大声要求和催促。但俩的年龄越大越要我提高嗓门,有些事情催促再三,很累,心累,理解不?
琢磨琢磨,不如直接说出来。真实情感表达自己,不带有抱怨,仅仅是我自己的情绪表达。
后来,一切,没那种拧巴的感觉了,依然那些个场景和事项,俩不“故意”为难我,我也不随意要求。
说明,我们仨,链接上,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