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恶说是一大恶学说
荀子的“性恶说” 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人会“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是有恶的一面。但是他以这样的字眼创立学说是绝对残害人心灵的毒药。
因为人都有心理暗示,你告诉他人本来是“恶”的,他便用自身认知中的恶去佐证,既然恶是本性,那么大家都一样。在行恶的时候,人便摈弃了原本的愧疚心,更加肆无忌惮了。相当于人人生来都是负一百分,我不往上走,我就是和大家一样。我稍微行点善,我就觉得自己进步了一分了,比一般人还优越一点,我就可以洋洋得意了。而我要是不行善我也没什么愧疚的,大家都在负一百做着坏人,我为什么要苦哈哈地往上走做那个善人?这个心理暗示不仅让人认同自己本来就恶,还将人本来有的愧疚心磨灭,在这个观念下想让人弃恶从善简直异想天开。这个学说的初衷应该是好的,但是他的理念片面偏激,荀子出了韩非子和李斯两个徒弟,也不难理解。
而孟子“性善说”虽然不是完全正确的,但是用“性善説”教导人无疑是好的,因为他代表着积极的心理暗示。就相当于我告诉你,你天生就是一百分的,只不过你受到蒙蔽了, 所以你降到了一百分以下,但是只要你肯改过肯修炼自己,还是能达到一百分的。这样便给人带来了积极的暗示,人认为自己本来是善良的,自己本来也有良知,有恻隐之心,有羞耻之心,这个确实能得到人的认同。然而,由于这种想法太过于理想化,被后世不少人错用,导致固化和教条。
然而,性恶性善说都是片面的。真正能够诠释人性本质的我认为应该是王阳明先生的心学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 有善有恶是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金句需要细细品味,他是豁达的,是开明的,是超凡的 也是入世的 。阳明先生的心学实际融汇了多方面的智慧,又不死板,不教条,而是自由的,实用的,有真正的“心”和“仁”在里面。值得细细学习研究。
有这样一个故事:王阳明的弟子徐爱说《春秋》没有《左转》作为注释很难看明白,而王阳明针对孔子对《春秋》精炼的修订却认为是圣贤作经的典范!为什么?例如“弑君伐国”本来是不对的,为什么还要写出来过程呢?这些恶和杀戮的记载只会让人们的欲念徒生,《尚书》中关于尧舜禹的记载为什么只有几篇,难道就没有值得讨论的事情吗?应该也有不符天理的被夫子删掉了。这大概也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尧舜禹品格都是非常令人尊敬的。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实际上孔夫子的做法是对的,用积极的能量去引导人,就能调动他们善的一面,而杀戮的记载和不符天理的行为频频展现在世人眼前,就会调动人性欲望的那一面,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控制自己的私欲,所以著书和思想传播更需谨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