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过载的社会,外界有很多信息会不断进入我们的视野,而我们的注意力就被分割成了一块块的碎片,于是有人提出了碎片工作法,利用碎片时间争分夺秒的工作,以期达到时间利用最大化。而作者在《深度工作》一书中指出碎片工作法看似将时间最大化利用了,但其实并没有带来多大产出,深度工作法才是有效提升自己工作产出的工作方式。
作者通过研究发现,在新经济时代下,具备两种能力能够让你更加具备竞争优势。一是掌握只能复杂工具的能力,二是精英级的产出能力。这两种能力都需要以深度工作能力为基础。掌握智能复杂工具能力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获得。刻意练习有两个要素:专注和反馈。
产出=专注度×时间
在单位时间内专注度越高,产出就越多。现在很多人提倡多线程工作,就是同一时间内同时开展多项任务。但是,当你由任务A切换到任务B时,你的注意力还停留在任务A上,这是注意力残留效应。因此,在任务切换之间会消耗你的注意力。研究证明,在任务切换之间消耗的精力并不比专心工作时消耗的精力少,而多线程工作需要频繁的切换任务。因此,你的大部分精力都耗散在了任务切换上,很难保证有高质量的产出了。
克服难点
深度工作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产出,每个人都想能够进入深度工作的状态。但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克服一些难点,才能达到深度工作的状态。
现如今在许多公司工作的白领从事的主要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比,脑力劳动的复杂度更高,而且有时候工作产出的价值难以衡量,因此就形成了度量黑洞,即很难及时有效的评估工作产生的价值。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催生加班文化,这种文化认为忙碌就是生产力。由于度量黑洞的存在,工作的产出价值没法及时看到,为了证明自己的工作价值,所以只能通过肉眼可见的延长工作时间方式。
最小阻力原则指的是在工作中,各种行为对于结果的影响没有得到明确的反馈意见,那么人们会倾向采用当下最简单易行的方式。
比如项目上过于频繁召开的例行。这些会议往往使你无法持续专注,导致你的工作时间被分割成一块块的碎片,但为什么还要坚持?因为更简单。对于很多人而言,他们不愿自己去管理自己的工作任务和时间,因为这需要耗费脑力。而是希望通过例会的形式来迫使他们在给定项目上采取相关行动,或者提供一种取得进展的幻像。
最小阻力原则受到度量黑洞的保护,少有人对这种方式进行审视。这种方式短期内免去了我们保持专注和做计划的忧虑,但牺牲的确实长远的买足感和真实的价值产出。
培养深度工作能力
了解了培养深度工作的难点,那如何培养我们的深度工作能力呢?
- 培养环境场
首先,培养 “环境场”可以帮助我们进入深度工作状态。“环境场”其实是包含大量行为线索的环境,这些行为线索会刺激你做出特定的行为。
“场”的第一个来源:别人在这个空间里的行为。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如果在一个空间里,别人都在埋头工作,它自然也会暗示你努力工作。很多人说,高中三年,是自己最努力的时光。那是因为每个人都在努力学习,让高中教室变成了一个很有力的场。“场”的第二个力量来源:你以前在这个空间里的行为。它就是你在一个空间里的做事习惯,习惯会形成稳定的心理预期,进而又会巩固习惯的行为。你在这个空间里做的事情越纯粹、越持久,这个空间“场”的力量就越大。
- 习惯化
第二个方法是习惯化,并且持续执行。《习惯的力量》一书中提到人们生活中的决策60%是由习惯做出的,因为这样可以节省脑力。培养习惯最重要的就是持续行动,持续行动遵循以下原则:(1)关注点放在极端重要的事上,这部分的事情可以产生极高的收益;(2)关注工作中的引领性指标,工作的考核是由一项一项的指标构成的,找到其中的引领性指标,将精力投放在上面,可以产出更多价值;(3)制造反馈,反馈的重要性无需多说,可以采用比赛中的计分板形式,看自己是否能真正专注;(4)定期回顾总结,看自己的执行情况如何。
- 劳逸结合
劳逸结合也是帮助我们进入深度工作的一个有效方法。适当放松自己能恢复自己消耗的脑力,让自己尽快更充沛。在《意志力》一书中,作者通过研究发现意志力其实是一种消耗品,用完了就没有了,只能等它下一次恢复。劳逸结合也是为了恢复我们消耗的意志力,从而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保持深度工作的能力。
训练专注能力
深度工作就是要持续专注,训练我们的专注能力也很重要。很多人可能会说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容易分心、注意力不集中的人,无法保持专注。但其实,专注和记忆力一样,都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得的。有的记忆大师能够记住圆周率的小数点后面好几十位,靠的都是一套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同样地,专注力也是可以通过科学的得到提高。而一旦你知道了专注力带来的高价值回报,你一定会迫不及待的想要训练自己的专注力。
- 避免分心
保持专注力首先就是要避免分心,说起来很简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比较难。我们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意志力会消耗一部分,很难再专注于工作。这时会产生一种厌倦感和无聊感,为了打消这种无聊感,大脑需要接受新鲜的刺激。你可能会浏览一下网页、刷会朋友圈、微博来放松一下。刚开始你可能想的是只玩一会会儿,但由于大脑在不停的接受新刺激,这种持续的新鲜感会诱使你一直刷下去,结果就停不下来了。那该怎么办呢?在你想要刷的时候可以缓一缓,离开座位去走一圈,比如上个洗手间、接杯水,回来再接着工作。如果你非要刷,可以提前在笔记本上写下要刷朋友圈的时间段,比如两分钟,过了这个时间段就立刻停止,开始工作。然后记录下每次刷的时间,看自己是否严格按照自己设定的时间去执行了。
- 冥想
冥想是训练专注力的有效方式。科学研究也表明,冥想可以促进人大脑皮层的脑灰质含量。通过冥想,不仅可以提高专注力,还可以改善人的情绪、同理心等。冥想时,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感受自己身体的脉动。刚开始可能比较难,思绪会不集中,大脑不停的走神。没关系,对自己耐心一点,每天坚持5分钟,持续训练就能有效改善自己的专注力。
合理使用工具
除了训练专注能力外,对工具的使用也会影响我们的深度工作能力。
如今互联网时代,每个人手机上都下载了许多APP,我们的时间也被这些APP切割成了碎片。为了保持深度工作能力,我们应该有选择的使用APP,APP只是一种工具,工具应该为我们所用,而不要被工具绑架。现在很多APP都有社交功能,比如一些听歌软件、视频软件以及运动软件。这么做对开发者来说可以增加用户粘性,但对使用者来说却未必是好事,它会让我们沉溺。本来你只是想听个歌,然后没忍住去看评论,结果就这样浪费了时间。工具是把双刃剑,有选择性的使用它,让它为我所用,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工具的价值。
你有没有试过关闭朋友圈一段时间?我之前关闭过朋友圈半年,刚开始很不习惯,生怕自己错过什么大新闻,但一段时间后发现并没有。反而是在关闭朋友圈之后我更加专注于自己的生活了,开始码字、跑步。作者也在书中提到一个“30天计划”,就是在30天内先暂停使用一款软件,不要卸载。然后经过一个月再回顾,问自己:没有使用这款软件以来,你的生活有什么变化?如果没有太大变化,可以卸载它,节约自己的精力。
如今在网上,我们很容易将自己的各种联系方式放在网上,希望自己能够被轻松的找到,以此来增加自己的受欢迎程度。而作者作为一位畅销书作家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在网上公布其电子邮箱时提到,要给他发邮箱要有一定门槛。读者必须对内容进行分类,必须是进行一定程度的思考之后提出的问题,而且他也不一定回复。这么做看似将读者拒之门外,但其实也是一种筛选机制,没有经过自己思考提出的问题也不值得作者回复,实际上是节省了双方的时间。
培养深度工作的能力看似与互联网时代特征不符,但越是快节奏的社会,越是需要我们的深度工作能力。将每一份精力用到刀刃上,才会保证我们有价值的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