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

2020-12-28  本文已影响0人  昌平老刘

八小时十七分钟,是我完整阅读了一遍《万万没想到》的总用时。这不是我自己统计的,读的是“得到”app里面的电子书,它给你自动统计,我想也有提醒的意思在里面。

于我来说,许久没有完整的读一本书了。固然很大程度上是自己不像以前那么喜欢读书了,也有现在的书,大多不值得读的因素在。

这本书是个例外。但是读这本书的过程,思想上也有波动。前面一少半,自己读的津津有味,读到中间,却感觉有些兴味索然起来,甚至一度动了就此打住的念头。所幸还好,书的后半部分,又引起了自己的兴趣,最后开开心心的读完了整本书。

这本书,不但让自己完整的读了一遍,更让自己有了再认真仔细的读第二遍的计划。一部二十万字的书,八个小时就读了一遍,还是太快了。当然,是对于这种值得的书,那些不值得的,八分钟就够。正如这本书序言里面说的,岁数大了,基本上就是读书读皮儿,看报看题儿。

昨天下午读完这本书后,自己不止一次的在想,读过以后,自己究竟得到了什么呢?

是书中提到的许许多多举例吗?首先应该否定的就是这一部分。写书的人举例子,不过是为了加强可读性,增加说服力,佐证他自己的观点等,并不是书中的核心——虽然从篇幅上来看,占了大多数。

是书中提出的许许多多观点吗?恐怕也不是。那些观点,毕竟是作者自己的“主观”认识,其中有一些,可能确实具备普适性,另外一些,也许看看就好。谁都不是上帝,说了不算是正常的。

早上六点四十一,自己打开家门,下楼出发,经过不到五分钟到了公交车站。又等了大约五分钟上了公交车,恰好有座位,坐下后开始写这篇短文。一边写,一边还在思考,自己通过读这本书,得到了什么呢?

大致的想法,是对科学的认识,变得更理性,更全面一些了。所谓的科学,按照作者的说法,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能够解释曾经发生的,二是能够预测将要发生的。

比如我现在坐公交车去上班,能够很清楚的预测到七点三刻之前就能够到达自己下车的车站,然后步行十分钟到达单位。这个预测,建立在对车辆行驶能力以及目前路况的认识上,都是经过了多少次事实验证,并且类似的预测,每一次都得到了正确的结果这一基础上。

但是这不是核心,最重要的认识,是所有的科学,就算再严谨,也不过是人类自身对客观世界的一种主观反馈。地心说是认识的一个角度,日心说也是认识的一个角度,如此而已。虽然当年因为这样的争论,居然要烧死人。

许多时候,人们把“常识”与“科学”画了等号,其实,这本身就不科学。就如作者笑话亚里斯多德那个例子,亚里斯多德说,女人的牙齿比男人少,他曾经娶过两个妻子,为什么不去数一数妻子嘴里究竟有多少个牙齿呢?!

作者在一开头,提出要用理工科思维来面对这个世界,要用“自己的”思想来重新认识这个世界,是有道理的,也是这部书的精髓吧。

无论如何,要把这本书重头至尾再读一遍,把书里面提到的那么多书名记下来,然后一本一本找来,从头读一遍,是自己接下来该做的事。作为一名理科生,作者提到的那么多书,都是自己未曾读过的,真的是太不应该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