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丨从“少吃”到健康,亲子共学之旅

2024-05-30  本文已影响0人  百卉含英2024

近日,我听了俞敏洪老师和薄世宁医生的对谈,深受启发。两位老师在一问一答之中,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健康建议,其中一些观点尤为新颖和有趣。

首先,他强调了户外活动的重要性,建议我们多接受太阳的照射。这是因为视网膜在太阳的照射下会产生多巴胺,而多巴胺有助于预防近视。

阳光是刺激视网膜产生多巴胺的关键因素。 但并不需要中午的强烈阳光,早上7-10点或下午3-5点的温和阳光就足够了。

除了户外活动,薄医生还提到了健康生活的三大要素:运动、睡眠和少吃。

其中,关于“少吃”的建议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传统观念中,我们总认为“吃得好、睡得香”是健康的标志,但现在的医生却提出了“少吃”的观点。

原来,当我们保持一定的饥饿感时,身体才能够保持旺盛的战斗力;而吃饱了则会让身体发出“热量够了,赶紧睡觉”的信号,导致精神不振,而且还会把多余的能量存储为脂肪。

此外,在热量轻微限制的状态下,身体的慢性炎症会降低,细胞还会启动自噬机制。

所谓自噬机制,就是细胞自己吃自己,没用的组织会被溶酶吃掉,清除受损或有害的成分,维持身体的营养和能量平衡。

了解了这样知识之后,对于控制体重很有帮助,在我们保持饮食健康与适当节制的时候,还可以享受“少吃”妙处,给自己形成一种心理暗示,少吃,可以更健康,更年轻,这是长期的好处。而且,我们还可以收获短期的好处,吃得少,还可以变得更瘦,更美,让人身心愉悦。

有了长期与短期的好处之后,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管住嘴,迈开腿,追求更健康、更快乐的生活方式。

这些观点不仅让我对健康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想起了儿子的一些有趣经历。在小学阶段,每当儿子面临期中、期末等大型考试时,我都会为他准备营养丰富的早餐,但儿子吃得并不多,我还以为时间匆匆,或者是考前焦虑,并没有勉强。

到了初中,儿子得出了自己的理论:在重要场合保持一定的饥饿状态,有助于他更好地发挥。平时,也不要吃得太饱,不然,学习的时候就容易犯困。现在看来,这种做法不仅是实践得出的结果,也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听了这次对谈录,我立即分享给儿子,说他的“少吃”的理论是有科学依据的。还问他怎么懂得这么多有用的知识,并且还可以得以践行。这让我感到疑惑,难道是儿子在课本学到的知识,我上学的时候怎么就没有学到这么多知识呢?

儿子谦虚地表示,不是在课堂上学到的。以前他也不了解,是最近两年阅读量大幅增加,这些知识大多是从课外杂志中获得的。我鼓励他继续阅读和学习,将学到的、对实际生活有帮助的知识分享给我,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以及持续学习的必要性。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我们都应该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领域。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共同追求更健康、更快乐的生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