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教育

浅谈杜威教育思想对苏霍姆林斯基的影响

2018-03-01  本文已影响0人  李末

一、杜威教育思想概述

杜威的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区别于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旧三中心论”,他提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

(一)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

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广义地讲,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就是教育。由于改造经验必须紧密地和生活结为一体,而且改造经验能够促使个人成长,杜威便总结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改造”。

(二)“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所以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三)教学论

杜威以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理论为基础,对教材和教法等课题。作出和传统观念不同的论述。

1、在教材的选择上,杜威建议“学校科目的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具体地讲是学校安排种种作业,把基本的人类事物引进学校里来,作为学校的教材。

2、在教学方法上,杜威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

(四)道德教育论

杜威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在杜威看来,德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杜威极力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在实施方面,杜威首先主张“由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其次是要求结合智育达到德育的目的。再则,他很注重教育方法的道德教育作用。

(五)儿童中心论

杜威是在批判旧教育的过程中提出“儿童中心主义”思想的,也就是说,是在“破旧”中“立新”的。在杜威看来,在传统教育那里,“学校的重心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你所高兴的任何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和活动之中”,教科书“是过去的学问和智慧的主要代表”,而“教师是使学生和教材有效地联系起来的机体,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实施行为准则的代言人”。因而,传统教育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传统教学的计划实质上是来自上面的和外部的灌输。它把成人的标准、教材和方法强加给只是正在逐渐成长而趋于成熟的儿童。差距是如此之大,所规定的教材、学习和行动的方法,对于儿童的现有能力来说,都是没有关联的。……尽管优秀的教师想运用艺术的技巧来掩饰这种强制性,以减轻那种显然粗暴的性质,它们还是必须灌输给儿童的。”由于传统教育把教育的“重心”放在教师和教科书上面,而不是放在儿童的本能和活动中,于是,儿童只能受到“训练”、“指导和控制”以及“残暴的专制压制”。去除这种弊病的出路是使教育实现重心的转移。“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措施便围绕着他们而组织起来。”把教育的重心从教师、教材那里转移到儿童身上,这就是杜威倡导的“新教育”(或“进步教育”),也就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

二、杜威教育思想对苏霍姆林斯基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来源很多,有杜威,维果斯基,皮亚杰等等。下面仅从杜威与苏氏契合的角度来简单论述一下。

(一)兴趣的实质

1、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兴趣首先代表着发现,探索,思考和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一种高涨的激动地震惊的惊奇的欢乐的情绪。他说,“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这个攀登、挖掘自然万物的实质及其因果关系的过程本身,就是兴趣的重要源泉。”“如果你所追求的知识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是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他们体验到一种无可比拟的人类的自豪感:我们是事实和现象的驾驭者,在我们的手里,知识变成了力量。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比任何东西都更强有力的一种激发求知兴趣的刺激物。”(《给教师的建议》21条)

2、在杜威那里,兴趣首先就是高度关注,置身其中。就像天气变化对于一个囚徒和远行者的影响是不同的,囚徒对天气变化持一种旁观者的态度,而远行者则持一种关心的态度。远行者要根据天气变化对自己的行动计划做出调整。当我们说某个人对这件事或那件事感兴趣的时候,我们的重点直接放在了他个人的态度上。感兴趣就是能够专心致志和全神贯注于某个对象,或全身心地投入到某个对象之中。感兴趣就是保持警惕、在乎和关注。当我们说,一个对某件事情感兴趣的时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说他已经被某件事情迷住了;二是说他发现自己已经深深陷入到某件事情之中了。这两层意思都表示个人对对象的高度关注。

兴趣与目的实际上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参与过程的不同描述。目的、意向和结局这些名词,强调我们希望和争取的结果,这其中已经包含了个人关心和注意热切的态度。也就是说,兴趣、爱好、关切、动机之类的名词是对“目的”等词含义的阐明。外加的目的之所以无助于目标的聚焦与活动的继续,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理智与情感(目的与兴趣)的割裂,那个目标中不含有剔除了参与的热情,导致活动的各个阶段因为缺少关心和预见而彼此隔离。奴隶也会做工,但他们感兴趣的不是做工本身,而是不被惩罚。这种隔离导致他们对做工本身并无参与的热情,做工与生命自身的成长分开了。

当我们用贬抑的方式谈论兴趣在教育中的地位的时候,实际上无意中夸大了关于兴趣的第二种含义(预见和想要的客观结果),并把这个意思孤立起来看。就是认为,人之所以感兴趣只是因为一个对象对个人利害或成败造成了影响。这种观点,把兴趣的关注点放在了事情的结果上,而不是过程中。比如考上好的学校,谋一份好的工作,获得一个好的成绩等。这种兴趣的不足在于把材料(客观事物的发展)当成了抵达目的的外在的手段,但没有兴趣就没有认知(包括远离恐惧的兴趣,规避惩罚的兴趣),为了让这些材料看上去更好玩,更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不得不对材料进行包装,或者用外在的快乐(如颁发小红花之类)贿赂学生。

3、杜威对苏氏的影响:可见,二人都强调个体对对象的参与和关注,都强调对活动过程的关注,而反对用一个外加的目的对学生进行刺激。苏氏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论述兴趣,而杜威是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来论述。苏氏明显从杜威那里吸收了影响。

(二)劳动教育

1、杜威的教学论告诉我们,在教材的选择上,杜威建议“学校科目的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具体地讲是学校安排种种作业,把基本的人类事物引进学校里来,作为学校的教材。在教学方法上,杜威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

2、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非常重视劳动教育。他在学校里建设教学工厂,机械车间,养殖场等等,给学生创造劳动的条件。同时,组织了许多课外小组:少年植物栽培家小组、育种小组、园艺小组、养蜂小组车工小组等。他认为,劳动能深刻发展孩子的兴趣和智力。他说:思考和双手的联系越紧密,劳动就越加深刻地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成为他心爱的事情。在劳动中,学生会产生疑问,这些疑问正是兴趣备打开的开端。随着这些疑问的产生,学生们会去发现、探究相关奥秘与知识。那么,这样的学习就是典型的“做中学”,学生通过在具体参与有深刻兴趣的实践活动中学习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可见,杜威的“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对苏霍姆林斯基影响深远。

(三)思维课

1、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明确指出,在学校教育中,语言和符号作为人类过去经验(意义)的承载体是教育教学中面对的最重要的物质材料,也是最重要的认知工具。“通过语言,我们间接地参与过去人类的经验,因而拓宽并丰富了目前的经验。使我们能运用符号和想象去期待种种情境。”但同时,他也强调,语言的运用不能仅止于掌握符号和会读准音节,而要与它的意义(蕴含在符号中的经验)联系起来。杜威说:“我们的意思并不是要削弱语言这种教育资源的运用,而是要使语言和共同活动建立规范的联系,使语言的运用更有生气和成效。” “我们的结论是使用语言传递和获得观念,是事物通过在共同的经验或联合的行动中使用而获得意义的原则的扩大和提纯;它绝不违反那个原则。”

2、苏霍姆林斯基的“思维课”就很好地践行了杜威的关于语言的论断。思维课,就是生动地、直接地感知周围世界中的形象、画面、现象和事物,并进行逻辑分析,获取新知识,进行思维练习,找因果联系。要让低年级的同学到大自然中去,体会种种奥秘和神奇。这就能让词语鲜活起来,与活生生的形象建立起关联。借用杜威的理论,低年级或学前的儿童由于经验还比较狭窄和贫乏,为了丰富词语的意义,就要创造情境,让词语与现实形象多多结合。这样,儿童掌握的词语才是真正能够自由运用的语言,而不是机械枯死的符号。

(四)道德教育

1、在道德教育方面,杜威十分重视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他说:“要对事物具有和别人相同的观念,和他们有同样的思想,并因而成为一个社会群体的真正成员,就要赋予事物和行动以别人所赋予的相同的意义…….在一个共同参与的活动中,每个人所做的事情都参照别人所做的事情,别人所做的事情都参照他所做的事情。这就是说,每个人都要把他的活动放在同一个包括一切的情境之中……如果每个人把他自己行动的结果看作和别人所做的事情有关,并考虑他们的行为对他自己的后果,那么他们就有了共同的思想,他们的行为就有了共同的意愿。在各个人之间有一种了解,这种共同的了解控制着每个人的行动。”(《民主主义与教育》第37页)这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思想和道德水平,很受他所处的环境的影响。这个论断,对学校的文化建设和孩子的家庭教育都很有帮助和影响。

2、无独有偶,在《童年期和少年期的两个源泉》中,苏霍姆林斯基列出了道德教育的两条途径或者两个源泉,第一个源泉是预先计划好的教育工作,也就是学校和家庭进行的相关德育活动德育课程方面的东西。“但还有另一个教育源泉同样相当重要。这个源泉在童年期尤其起特别重要的作用。这就是儿童周围复杂的关系。这些关系对儿童来说是一种氛围,是能向儿童揭示各种道德内容的直观课。儿童把自己周围的一切(不仅是人,还包括事物和现象)看做是具体化了的人的观点、判断、习惯和意向。”这里,其实也是说的环境对人的道德影响作用,可以见出杜威的思想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深刻影响。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见出,苏霍姆林斯基在很多方面都收到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他在帕夫雷什中学的很多举措都有着杜威的影子。杜威的教育思想还对当今中国几个代表性课程流派的有深刻影响。北京亦庄小学的“全课程”,主张以一个主题把相关学科都串起来。比如“海洋主题”,那么,语文就学习与海洋有关的文章,数学设计与海洋有关的情境,把相关知识囊括进去,唱海洋方面的英语歌曲,画海洋方面的素材等等。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关于海洋的 “生活场”,把知识的学习和能力及道德方面的提升紧紧地融入到生活当中。把知识与经验紧密结合,让知识真正地活起来。孩子们学的有趣,学的实在。再比如谢家湾的“小梅花”课程,南明教育的“全人之美”课程,里面都有杜威思想的渗透。这不在本文论述之列,就此打住。

2018年3月1日星期四

VB��M~�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